close

  今天本來計劃前往關西登石牛山,但一踏出家門發現飄著微雨,天空厚厚的雲層說明了本日不宜登山;於是臨時改變計畫,把握台北縣在12月底前憑發票抵門票的優惠,與二姐一家三口相約前往板橋林家花園一遊。


  因為出發得晚,決定先到板橋的黃石市場吃午餐;在府後停車場停好車(一小時20元),在小東門陸橋上就看到我們要吃午餐的攤子已經大排長龍了。


 


 


  以前曾來光顧過,便宜又大碗,物超所值,這次特地帶二姐一家來吃吃看,一邊是生炒魷魚,一邊是炸粿,其實是同一家。



 


  內食不必排隊,但是要自己找座位,一進店內,座無虛席,我們等了好一會ㄦ才等到座位,老闆的手都沒停過,生意好得不得了。


 


 


  終於坐下上菜,生炒魷魚(35元),魷魚與高麗菜是滿到溢出來,吃起來很過癮;綜合炸粿(35元),蘿蔔糕外酥內軟份量足,幾乎每人必點;芋頭糕的芋頭蠻香的;至於炸米腸就相對普通。我們五個人,點了三碗花枝,兩盤綜合炸粿,共170元,有飽足感!吃飽配上一杯隔壁攤的大杯楊桃汁20元,香醇潤喉,讚!


 


 


林家花園小檔案


  原名"林本源園邸",又名"板橋別墅",佔地6,054坪,由內地聘請工匠和購置建材,其中也不乏台灣本地的珍貴樟木,歷時40年,花費50萬兩銀子(建台北城只花20萬兩),可見工程之浩大與宏偉。


現存範圍:


  1.三落大厝:多為"燕尾"式造型;


  2.花園:有"園林之勝冠台北"之譽,佔地3,700多坪,分為四部份:


      a. 書院區(汲古書屋、方鑑齋);


      b. 賓客區(來青閣、香玉簃、月波水榭);


      c. 宴會廳(定靜堂--四合院);


      d. 觀覽區(觀稼樓和榕蔭大池)


歷史沿革:


  1.林應寅:林家來台始祖,於清乾隆43年(1778年)由漳州遷台,住在淡水廳新莊。


  2.林平侯:16歲隨父親林應寅來台,經商致富,遷居"大嵙崁"(桃園大溪),40歲時曾返鄉納捐官位,後來發現無意當官而回到台灣建"弼益館"(現在的停車場一帶),是林家建造大宅院的開端。


  3.林本源:林平侯有五子,依次取為:"飲水本思源"五個家號,其中老三"本記"的國華和老五"源記"的國芳最賢能,繼承家業,因此以"林本源"為總家號,兩兄弟在咸豐元年(1851年)建造"三落大厝",整個家族遷居於此,落成後開始規劃園林部份,聘請老師教導維讓和維源兄弟。


  4.林維源:光緒年間,國華的兒子林維源在三落大厝之南大興土木建造"五落大厝"(現已改建大樓),並且擴建庭園,光緒十九年完工。


  5.民國38年之後:花園被佔,荒蕪凋敝,民國65年林家捐給台北縣政府,著手修復......


  用完餐後往林家花園出發,沿著外牆就可以感受到古色古香的古樸風味ㄦ,入口處旁邊設有"林本源園邸"的簡介,介紹的非常清楚。


 


 


  由售票處領取導覽手冊,依照參觀路線行走。右邊是"三落大厝"(私人產業),每天開放10個時段導覽,每個時段限額30人,要先領取導覽證,已經排到下午三點才有名額,所以我們打算下次再來;左邊則是園林的部份,是我們今天參觀的重點。


 


 


  過了三落大厝入口,一踏入園林,就可見到一座"方亭",融融與媽媽很認真地在做另一份為小朋友準備的導覽學習單。


 


 


  進入園林的第一景"汲古書屋",明朝毛子晉收藏圖書之處稱為汲古閣,所以林家將收藏古書與書畫的地方就命名為汲古書屋;屋前有四柱軒亭,而其屋頂受到南洋外邦建築的影響,為半圓筒狀,蠻奇特的;屋後隔著一座屏山與方鑑齋為鄰,四周設置有許多的水缸,作為防火之用。


 


 


  第二景"方鑑齋"為林家兄弟昔日讀書的地方,平日也是騷人墨客吟詠唱和的地方。"方鑑"取名的由來是因為水池方形,且水面如鏡,書齋的對面設有戲台,旁邊以假山小橋與汲古書屋隔開,四周有迴廊圍繞,廊牆刻有名人書法,頗為風雅。


 


 


  第三景"來青閣"為全園最高、最華麗的建築,朝向三落大厝,為昔日貴賓下榻之處,由於無法登上二樓,所以無法體會先人登樓四望,青山綠野盡入眼底的"來青"感受;閣前有一戲亭,掛有開軒一笑的匾額,此時正好有人在戲台上做cosplay的準備,也算符合戲亭的功用。


 



  第四景"香玉簃"是昔日主人邀請貴賓觀賞奇花異卉的地方,左右有迴廊銜接。前有花圃,是園林中較為開闊的地方,從前林家會依季節變換種植四季花卉,供家人和賓客遊賞休憩。


 


 


  第五景"月波水榭",為座落於水池中的方勝形建築,旁邊有題曰"拾ㄕㄜˋ級"的假山,可以沿著迴旋石梯,登上水榭平台,象徵"步步高升"之意。只是現在正在整修,無緣登頂。


 


 


  第六景"定靜堂",取自<大學篇>[定而後能靜]來命名,是園中面積最大的四合院建築,為昔日招待賓客舉行盛大宴會的場所


 


 


  走過定靜堂中庭高敞軒昂的穿心廊,意外看到胡達華的釘畫展,以前到九份時曾參觀過他的工作室,對於利用鋁罐剪裁,再拼貼成畫,感到很有意思,沒想到在此再次欣賞到他的作品。


 


 


  堂前有庭院,左右各闢有蝴蝶和蝙蝠"漏窗"共四幅,取"賜福"的諧音,今天院子裡正好有人在此拍照,有位男士上前搭訕,直言"穿太多了,不好看!"不知這些女孩聽了做何感想呢?


 


 


院子左右有"月門"遙遙相對,從層層相疊的月門賞景,別有一番意境。


 


 


  出了月門,就到了第七景"榕蔭大池",是園林中最大水域,不僅供休息賞景垂釣之用,還有蓄水防火的功用。池畔有巨榕垂蔭,池中有小島,以石橋連接,島上有"方亭",以前有題額"雲錦淙",照片中雲錦淙右側的藍色亭子是垂釣用的"釣魚磯"。


  池北分布著開屏成列的假山群,據說是仿照漳州故里風景所塑成的。假山中有小徑可以登高,彷彿來到小人國。假山前白色小塔是"惜字亭",提醒我們要愛惜紙張。


 


 


  下了假山,走過拱橋,經過這座"疊亭",亭下這張藍色向外突出的座椅,椅背像鵝拉長了的脖子,所以叫做"鵝頸椅",也叫"美人椅",因為靠著賞景姿態撩人!過了疊亭,就到了"觀稼樓"前的方圓型池塘,造型特別。


 


 


  第八景"觀稼樓"也是兩層的樓閣建築,但是比"來青閣"小,所以又被稱為"小樓"。因為登樓可以遠眺附近莊稼農田,盡收阡陌相連之景而得名,隱含莫忘農忙之苦的涵義。仔細看,發現樓頂是平的,四邊只有短淺的"出簷",很特別。樓前有書卷型漏窗造型和曲線型雲牆,很雅緻。


  雲牆兩旁四個造形可愛的漏窗,依序為瓠瓜(福)、石榴(喜,因為多子)、桃(壽)、南瓜(祿,因為又名金瓜),有"福祿壽喜"之意。


  


 


  觀稼樓大廳內是賣紀念品的地方,後院養著一對孔雀,毛被拔得稀稀疏疏,真可憐。


  我們結束今天的林家花園之行,沿著圍牆往"北門街"前進,在路邊遇到這間變成"大觀書社"兼"大觀幼稚園"的孔廟一處多用,真是熱鬧,細看說明,才知其來有自:。


大觀義學小檔案


  *位於舊板橋東北,前臨圍牆,後倚民宅,左為文昌街。


  *因面對大屯、觀音二山而得名。


  *清代義學或由義捐官辦,或由官民合辦,是啟蒙教育的場所。



歷史演變:


  *西元1859年(咸豐九年)台灣北部漳泉械鬥,死傷甚重,翌年和解。為消弭紛爭,由漳州人林本源家族之林維讓、林維源兄弟之妹嫁與泉州人莊正為妻。



  1. 大觀學社(後名大觀書社):西元1863年(同治二年),莊正提議:徐世芳捐部分土地,林維讓兩兄弟出資,以謀泉漳之士往來。


  2. 大觀義學:西元1873年(同治十二年)改名,自此板橋及淡北文風鼎盛,對移風易俗有很大的貢獻。日據時期清代之各地義學被廢,僅餘大觀、芝山兩處,未幾亦告停頓。


  3. 板橋公學校(今板橋國民小學的前身):西元1898年(光緒24年)大觀義學改為板橋公學校;西元1908年(光緒34年),公學校遷離,另蓋新舍。


  4. 板橋幼稚園:西元1928年(民國17年)林嵩壽、林履信於舊址創設。


  5. 大觀幼稚園:西元1967年(民國56年)改名,由財團法人大觀書社管理。


格局:


  二進,前為門樓,中設內埕,兩旁有過水廊,正殿祀文昌帝君並作為講堂之用,兩側護室共16間為學舍。


 


 


在北門街口看到這個"北門舊址"的牌子



  清道光、咸豐年間,台北地區械鬥時起,為保護庄民安居,林本源家林國芳氏,邀地方仕紳捐款,於咸豐五年(西元1855年)興築"枋橋城",設東、西、南、北、小東門等五城門,於光緒31年(日治時期明治38年,西元1905年)因市區改正而拆除。交叉路口地標即為北門位置。


  結束了古蹟文化之旅,我們又經過了黃石市場,下午兩點多依舊人聲鼎沸,攤販有增無減,我們忍不住又吃了兩顆肉圓(25*2)、蚵仔煎(30元)、羹湯(25*2),外加兩杯飲料(檸檬愛玉15元、綠豆粉圓20元),和兩份蔥油餅(15*2=30元),今天在板橋這裏,五人全部的花費只有465元,身在台北,消費卻比南部還低廉,衝著這個理由,我們以後一定會常常來訪的。


  取車離開時發現我們11:17進場,離開時正好15:17,正好四小時,定時器都沒那麼準,我們真是太精明啦,哈哈哈哈!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Grizzly bea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