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著嘉模斜巷的階梯往下走,就是施督憲正街,我們離開龍環葡韻,走在氹仔舊街上。


 


 


  階梯下的"益隆工場"是早期的爆竹工廠遺址,爆竹曾經是澳門早期三大產業之ㄧ,氹仔更是主要的製造地;附近"胡琴巷"口的民宅頗有葡式風韻。


 


 


  窄窄的"施督憲正街",是氹仔島的主要幹道,車子川流不息,公車和遊覽車很多,行人也多,走起來感覺很煩躁,附近的巷子名稱都很有趣:老虎巷、風景巷、雞毛圍、打鐵圍、蟻圍,其中的典故非常令人好奇。


  走到施督憲正街和官也街的交叉路口處,看到一片空地,說明牌上說這裡是氹仔舊街市的遺址,叫做嘉模墟,這裡原有兩個棚架,裡面設有18個販賣攤位,每個攤位3公尺見方,十九世紀末落成啟用之後,便成為氹仔島的貨物集散地和離島居民的社交活動地,變成氹仔舊城區的標誌。


  現在仍然保存的這座棚架,屋頂是瓦片堆疊的中國風,支柱走的是西式新古典主義風格,柱頂則是葡式本地化的精緻古典裝飾藝術,中西合璧,當時耗費80萬里拉(1里拉=1600元澳幣)的市集,現在則是觀光客躲太陽,歇腳休息的廣場。


 


 


  官也街上的人不是普通的多,摩肩擦踵的人潮讓我們為之卻步,照張到此一遊照之後,就往旁邊的巷子鑽去,想起台灣的九份老街,除了吃,就是人,比較特別的是後來遇到一對來自台灣的單車騎士,對於地狹路窄起伏大的澳門,在這裡似乎很少見到路上有人騎單車代步。



 


  巷子裡面亂走,不知不覺就走到新式商店林立的地堡街,其實這裡以前是沿海地區,來自珠江的淤泥長年在這裡堆積,使得這一帶非常適合採蠔事業,採得的生蠔就送到舊街市去進行交易。


  我們原本計畫好要來這條路上的"新好利"品嚐豬扒包+葡式蛋塔+菠蘿油,沒想到大排長龍,只好放棄;繼續往下走,來到"嘉妹前地",名聞遐邇的"大利來豬扒包"店面非常老舊,可是排隊的人潮圍繞著整個大廣場,少說也要排個個把鐘頭,真佩服這些排隊的人們,怎麼這麼有時間和耐性,再好吃我們都不願意花太多時間等待!



 


  沒吃到好料的,心情有點沮喪,廣場旁邊的公園裡找個地方坐坐,正好面對這一片葡式磚牆,介紹著氹仔島的歷史~


很久以前,人們稱氹仔為龍環。


早在十九世紀中葉,葡人到氹仔定居前,氹仔港口已因其天然條件,在澳門東西方文化交流中,扮演極其重要的中介角色。


同期,澳門是通向外國的唯一門戶,各國船隻紛紛使用氹仔港口,氹仔舊城區面臨海邊一帶,更有多個貨運碼頭,停泊了許多漁船、客船等,使當時氹仔港口名噪一時。


十九世紀末,氹仔也是澳門工商業的一個重鎮。本澳炮竹業超過一百年歷史,在五、六十年代和香火、火柴是澳門鼎足而立的三大工業。三大工業中的炮竹工廠主要分布於氹仔,為當時澳門帶來大量出口訂單,以及為居民提供很多就業機會。


現在,這一區域雖然隨著港口的填海工程而起了很大的改變,但仍然保存許多昔日的痕跡,其中包括富有中西文化特色的古建築和小街窄巷。


 


 


  大利來的後方就是"北帝廟",主祀玄天大帝,建於道光24年(西元1844年),至今已超過160年歷史,是氹仔島第二老廟,廟前廣場叫做"北帝廟前地",葡萄牙文名稱翻譯成中文變成"嘉妹前地(Camões)"。


 


 


  廟旁的小巷建築很有古味,可見這裡屬於舊城區,而且路名簡單易懂,澳門建築的顏色都非常大膽鮮豔,雖然是老房子了,漆上黃色、粉紅、綠色,感覺就變得又新又亮了!


客商街

 


 


買賣街


  


 


  最後回到施都憲正街看到排隊的蛋塔店,買了兩個,剛剛烤出來的,外皮燙口香酥,內餡奶味十足,非常過癮,我們倆都吃得心滿意足!店裡也有賣這裡的特產"大菜糕",其實就是洋菜凍,口味平平,但是很清涼爽口就是了,每個都是6元,便宜啦!


 


總算有吃到想吃的了,所以可以心甘情願地向此次澳門鐵腿行的最後一站~威尼斯人賭城前進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Grizzly bea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