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開盧家大院,往大砲台前進,過板樟堂街意外遇到哪咤廟街,既然遇到,當然要順道參訪哪咤二廟之ㄧ的柿山哪咤古廟;該廟約建於清初,廟體以神殿與拜亭組成,神殿綠頂紅牆,小小一座,大小與台灣的土地公廟差不多,裡面供奉著頭上綁著衝天炮的哪吒,很可愛。
順著哪咤廟斜巷往上走,上方即是大砲台。
大砲台建於西元1617年,西元1626年完成,原名為聖保祿砲台,是澳門當時防禦的要塞。
由正門進入,左側是一間小型的販賣部,走道盡頭的聖母壁飾非常引人注目,在當時不知是否有祭壇的作用?
潔白的聖母抱著幼兒雕像,讓人感受到母親的慈祥,有一種穩定人心的力量。
西元1622年,這裡的大砲成功地擊退了企圖入侵的荷蘭人,立下大功,後來,大砲台當作總督的官邸和兵營之用。
這裡一直為軍事禁區,直到西元1965年,營房改建為氣象臺之後才開放為遊覽區,現在演變成為大砲台展覽室及澳門博物館。
在大砲台平台上,可以瞭望市內舊區的景色,另一邊也可以遠眺內港外的大陸土地,在此可以清楚感受到大陸與澳門只有一水之隔(所以還沒回歸前,大陸偷渡來此的人應該為數不少)。
由城牆邊的另一條小路往下走,可以直接通往大三巴牌坊。
哪咤廟位於大三巴牌坊後右側,與兩旁雄偉厚實的大三巴牌坊與舊城牆建築物相比,反倒成為一間小巧精緻的廟宇。
該廟創建於西元1888年,改建於西元1901年,據說當年瘟疫流行,於是本地居民供奉哪咤為保護神,祈求健康,此廟分別於西元1995年、2000年進行兩次大修;今日不知為何大門深鎖,我們無緣入廟參拜,只好在廟外瞻仰了。
哪咤廟旁緊鄰著舊城牆遺址,城牆的構建最早可追溯至明朝隆慶三年(西元1569年),但當時朝廷反對,所築的城牆多次遭到拆毀,後來葡萄牙人以抵抗荷蘭人入侵為藉口,於西元1632年將北部城牆與砲台又修復完成,當時整個澳門城除了西部內港外,北部、東部、南部均建有城牆,並且在每個要塞處建置砲台,使得澳門成為一座軍事防禦嚴密的堡壘。
當初保護"天主聖名之城"的城牆,如今只剩下現在這一小段供人憑弔;接下來,我們要去遊賞的,也是只剩下牌樓的"聖保祿教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