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板樟堂前地的名稱是由板樟教堂(聖母玫瑰堂)而來,從地面所鋪設的黑白波浪形圖案,就可以知道這裡是議事亭前地的延續。


  聖母玫瑰堂創建於西元1587年,原名是"聖道明教堂",是"聖道明會"在中國設立的第一所教堂,因為最初只用木板搭建,非常簡陋,所以當地華人將其稱為"板樟廟";又因該教堂供奉"玫瑰聖母",所以又稱為"玫瑰堂"。聖母玫瑰堂建築富麗堂皇,屬於十七世紀巴洛克式,還結合了本地的建築風格,正面建築仿效大三巴牌坊,由三重淺橘黃色石牆裝飾著白色泥灰淨雕、綠色百葉窗、三扇墨綠色柚木雕花大門組合而成。


  


 


  教堂內部由兩列拱門分成中堂及兩側,拱門柱頭上都有雕花圖案,天花板是奶白色的鑲板,兩邊牆上設有看台,可供人俯視;光線照射在教堂的牆壁上,呈現出粉紅色的色調,讓人感受到有一種青春少女活潑的浪漫氣息,若能在此氣氛下舉辦婚禮,應該也不錯吧!只是葡人舉辦婚禮的教堂多在又名"花王堂"的"聖安多尼教堂",不是這裡。


 


 


  祭壇相當典雅精緻,淺黃色"石祭台"用白泥灰浮雕與螺旋形柱子構建而成,祭台正中是玫瑰聖母聖像,該聖像是十七世紀的藝術品,聖母像下方是一幅白底黑十字架的道明會十字架,祭台最高處有耶穌聖心畫像,天花板繪有玫瑰聖母兄弟會紋章,底部以中文風格書寫A.M(萬福瑪莉亞)。據旅遊指南中說明,教堂旁的"聖物寶庫"收藏三百多件澳門天主教十七、十八及十九世紀的雕塑、畫像、服飾及器具等珍貴的宗教藝術品,只是此時似乎有祈禱活動,不太適合我們參觀拍照,還是前往下一個行程。


 


 


  大堂(主教座堂)現為澳門天主教主教座堂,為澳門天主教會十分重要的教堂,其享有象徵聖統首席的意義;最初於西元1622年以三合土建造,後來遭受到颱風摧毀,西元1844-1850年由澳門建築師設計重建。教堂外觀為灰白色外牆搭配綠色門窗,正面有三扉高大木門,門頂上層有彩色花玻璃窗,建築帶有西班牙色彩,門楣上刻有拉丁文"SS.M.V.MARIAE NASCENTI"即[獻予童貞瑪利亞誕生]。





 


 


  主祭壇空間深遠,僅以彩色玻璃窗當作背景,最特別的是左邊側祭台上的耶穌君王像彩色玻璃及主祭台上的聖母聖嬰像彩色玻璃,祭壇下掩埋著十六、十七世紀的主教和聖徒的遺骨,對這座教堂或是埋骨在此的聖者而言,都是一種光榮。


  這裡同樣準備展開典禮的感覺,教徒們虔誠禱告著,我們用肉眼參觀著,深怕相機的快門聲打擾了聖潔的禱告,所以美麗精緻的窗花彩繪就沒有拍照,只留在記憶中了。


 


 


  大堂前地上有一座歐式風格的噴水池,搭配著莊嚴的主教座堂及淺黃色葡式建築,真的會讓人有一種置身於南歐的感覺。



 


另外一面可以見到立有一座石製十字架,其後出現鵝黃色中式傳統建築,頗讓人有種時空錯亂的感覺。


 


 


大堂前地旁的大堂巷,可以見到葡式的壁飾及可愛的小噴泉。


 


 


  Lemoncello(檸檬車露)是此行必嚐的甜點之ㄧ,網路介紹它是義大利國寶級的冰淇淋,鮮果含量提升到八成加鮮奶製作而成,我們點了檸檬加奇異果兩種口味,澳幣25元,檸檬口味真的很好吃,奇異果口味就相對普通。


 


 


  檸檬車露的對面,看到一家排隊的店家,原來是賣魚蛋的(恆有咖哩魚旦),招牌上還寫誇口地寫著對聯:"秘製咖哩膏,馳名中港台",攤位前擺滿了有點像台灣黑輪之類的食物。


 


  觀望了一會兒,覺得吃完冰的,再來份熱的也不錯,所以點了一份牆上推薦的"魚蛋加蘿蔔",澳幣10元,老闆問說要不要辣,我們想不要辣,老闆熱心的說:要一點辣的啦,一點辣才好吃!我們從善如流,淡淡的微辣咖哩味,越吃越好吃。



 


  雨剛剛停下,大堂巷中間有石凳供人休憩,但是溼漉漉街道上很多人站著的吃冰淇淋和魚蛋,我們倆靠在街角牆邊享用,心滿意足之後,向下一個目的地~盧家大屋前進了。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Grizzly bear 的頭像
Grizzly bear

僑愛又一村

Grizzly bea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