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上星期無緣參與在桃園藝文特區辦的李泰祥之夜,心裡就一直盤算著04/25在忠烈祠辦的優人神鼓--時空之旅。下午與二姐電話聯繫,決定各自前往表演場地會合。
心裡盤算著當地停車及容易塞車的問題,決定騎著紅色小迪前往,由於時間並不充裕,於是路上買了雞蛋糕及牛肉餡餅先行果腹,想等八點散場後再找個地方吃點熱的。
六點多到達忠烈祠,天色已暗,似乎來人並不如預期的多,是天氣陰雨?是地點偏僻?是宣傳不夠?是有興趣的人不多?心想人少才好。忠烈祠已經數年未造訪,未料此次是在如此特別的機緣下來此,而且還是週末的夜晚來此。(若單純只是夜晚來此應該會覺得陰森吧!)
感謝二姐,先行到表演場地佔位,坐到前面三、四行的位子,可以清楚看到表演舞台,期間不會被一堆大頭擋到。
天色快速轉暗,老天爺也不客氣的下起雨來,桃園縣文化局承辦單位貼心的準備輕便型雨衣,免費發給現場的觀眾,並提醒不要撐傘,以免遮到後面觀眾的視線,承辦單位能考慮到這些狀況並加以安排宣導,足見他們的用心。
開場,主持人說明:桃園忠烈祠是目前全台保存最完整的日本神社,心想為何如此,上網查了資料:
桃園忠烈祠在民國83年02月15日公告為第三級古蹟,前身為日本人所建的桃園神社。桃園神社於1938(昭和13)年9月23日舉行鎮座祭,除了奉祀和台灣神社相同的造化三神、能久親王外,加祀掌管五穀豐收的豐受大御神以及明治天皇,並於大戰末期升格為縣社。
日本時代台灣總共建造了近200座大大小小的神社,台日斷交時,政府發布"清除臺灣日據時代表現日本帝國主義優越感之統治紀念遺跡要點",明白指示"日本神社應即徹底清除",全台各地的大小神社在此法令之下大多被損毀,目前僅有桃園神社被完整保留。
桃園神社於民國35年6月17日改設為「新竹縣忠烈祠」(當時桃園還未設縣治),民國74年時曾一度決定要拆除重建忠烈祠,後經輿論及學界的反對及大聲疾呼,桃園縣政府改變初衷,耗資886萬元依原樣整修完成。
感謝當時所有參與的人,讓這古神社得以保存,建築物本身是沒有罪的,留給後代的我們在此經歷一個特別的夜晚,不也是一件美麗的事嗎?
在開場的一聲鑼響後,天空飄下的雨,與現場的人聲一同漸漸停了下來,台上表演者(也許稱修行者會更好)奮力擊鼓,產生和諧而震撼吾心的節奏,真可以了解團員們為優人神鼓所付出的努力--在自己的寧靜中擊鼓。
很特別的體驗,想起千禧年的日本北海道自助旅行,在帶廣巧遇當地的慶典,整條街的太鼓表演團體,一個接著一個的表演各團的曲目,期間不時會齊一敲著相同的節奏,當時的震撼至今仍清楚的記憶在腦海中。今晚是另一種不同的體驗,除了鼓聲外,多了"禪"的元素,表演者飄然的走位、奮力的擊鼓,不時聽到表演者擊鼓前的吸氣聲、移位旋轉的腳步聲、鼓聲中穿插的吶喊聲,還有大自然呼呼的風聲,我想,大型的表演場地是無法這麼近距離感受到這一切的,如同優人神鼓的黃總監在最後結束的致詞所云,這表演如同大自然一般的運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