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假日常常帶著老老小小到"打鐵寮古道"這邊散步;"白石山"也來爬過好幾次,但是從打鐵寮登白石山倒是第一次,9點出門,1點下大溪吃午飯,半日遊剛剛好,運動量又夠。


打鐵寮古道是以前三層地區通往復興巴陵的道路,當年的入口處有一間"打鐵寮",一方面打造入山採樟腦的鐵器,一方面也打造兵器,古道因此得名。


劉銘傳治台時期,為了"理番",設懇撫總局,駐軍防止"生番"騷擾,甚至發動"大嵙崁戰役"出兵鎮壓泰雅族。唉,以前歷史課本一直稱讚劉銘傳治台功居厥首,知道更多之後,發現歷史的功過實在很難一概而論!


當時的台灣是世界第一的樟腦產地,曾佔全世界總產量70~80%,但是這個光環的背後卻含著"一斤樟腦,一斤血"的血淚代價。當年走在這條路上的旅人過客,心情一定是戒慎恐懼,步步為營的,肩上挑著擔,手裡拿著工具,懷裡還得藏著利刃。和我們現在悠閒懷古的心情一定是截然不同的。


打鐵寮現在沒必要,也看不到了,入口處還看得到一塊圓形石碑,刻於大正15年(1926),建橋的緣由已經看不清楚,捐館人姓名仍然清楚可辨。原來是當時地方人士募捐建造了古道上太平、濟安、東興三座橋的記錄感謝。前人造橋鋪路,後人拍照散步,更要好好愛護這開鑿辛苦,保存不易的前人遺跡。走過"濟安橋"就進入山徑古道了。


 


 


橋邊潺潺溪流,有可愛的警告標示,果然處處有生機,還好我們沒有真得遇到毒蛇。


   


 


古道是用大小不一的石頭就地取材鋪成的,中間一塊較寬,兩旁各一塊較小,有些泛著青苔的綠意,有的被踏得平滑傾斜,看得出年代久遠。上有濃蔭,旁有溪流,欣賞風景之餘,還得留意腳下,否則一不小心就會打滑的。


走了大概20分鐘,還沒出汗,已經到了"阿母伯柑仔店"遺址,顧名思義,以前有一個叫阿母伯的人在這裡開了一家雜貨舖,供往來過客補給和休息,以前有解說牌不見了,現在僅存兩根柱子,還有蔥籠的綠意。


從這裡開始有一小段上坡,石階非常有古意,無聊地想像自己肩挑重擔為生計奔波,事實卻是兩手空空,一派輕鬆。一下就到了鞍部叉路口----廢崗哨。這裡設有很多木板凳,我們在這裡喝著老公一路背上來的香醇烏龍,啃著又甜又脆的芭樂,可是蚊子大軍在這溫暖的四月天已是大舉肆虐,此地不宜久留,我們沿著營房旁棧道繼續散步。


 


 


之後一段下坡路叫做"過龍脈",可以遠眺後慈湖景色。經過一道管制欄杆後,一路平坦好走,小溪就在身邊,隨時可以戲水沖涼。我們跨過木橋,沒有彎進東興橋方向,直取白石山方向,涉過溪中卵石,原以為走投無路了,小徑又適時出現。溪流景色變為熱帶叢林的感覺,山谷中大大的筆筒樹和台灣桫欏,成片的香蕉園,還有高聳入雲的樟樹林,之後山勢開始變得陡峭,必須攀繩,曾經造訪的我們興奮的知道:視野遼闊的石壁稜線就快到了。


   


 


石壁上行走一段距離,終於到了"白石山",標高625m,無基點,後方小巧艷紅的紅毛杜鵑已快凋謝。棕熊無意間拍到了群蝶飛舞的亂景,懼高的我完全被這居高臨下的氣勢降服了,不只征服了這長長一段的稜線,還敢輕鬆愉快地坐在石壁上喝茶、賞景、聊天、拍照,拍到棕熊背後隱約有一座尖尖的山,那就是大溪第一高峰----金面山。


   


 


下了石壁,遇到熟悉的"皇帝椅",以前來爬白石,還曾經坐在裡頭當起皇帝,最近天氣多變,被積水和落葉霸佔了王位。我們在這裡取左陡下,要往剛剛高高在上的石壁山腳走去。



 


聽說"白石"名稱的由來是因為山頂的岩塊在陽光照耀下會呈現白色,遠看有如青山中耀眼的寶石。但是根據我們這次的經驗發現,岩壁上滿佈著白色地衣,形成一長排白色斑駁的石牆,這才是叫做"白石山"的真正原因,根本不必太陽公公的加冕就能成立了。


       


 


後段的岩壁又有些不同,和墾丁的石壁還有野柳的岩石各有一些類似,處處可見風化窗和洞穴,猜測這裡應該是海底地形上升形成的。白色地衣多了橘色的苔蘚作伴,我們快要走完艱辛的路程了。


 


 


路途中遇到一位拿著兩支大手杖的山友告誡我們:為了保護膝蓋,爬山一定要帶手杖,不然等到不舒服時再保養,吃什麼鈣片啊,維骨力啊,都來不及了。忽然想起我們也曾買過登山杖,只是"凡走過必留下痕跡"的我把它們留在美國大提頓公園的"Jenny Lake"了。


回家之後,棕熊一直嚷著全身痠痛,大腿僵硬,我當然要大肆取笑一番。可是,接下來一週,膝蓋卻一直酸痛,可是當時那麼賣力挖苦別人,現在無論如何也不能哀哀叫,只好把苦往肚裡吞了


可是冥冥中暗自覺得,怎麼那位山友才說完,我的膝蓋就發作,難道,是咒語......?老天,救我......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Grizzly bea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