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六跟著老公到公司值班,本來準備下午去爬個小山,但是大雨大雨一直下,所以到"華山文化園區"走走逛逛。


   "華山1914創意文化園區"前身是1914年(大正3年)創設於台北市"樺山町"的"日本芳釀株式會社",1922年(大正11年)日治政府實施專賣制度後,改名為"台灣總督專賣局台北酒廠",1946年國民政府接收後改為"台灣省專賣局台北酒廠",百年來先後產製米酒、紅露酒、各式水果酒、紹興酒等酒類,保留了日治時期到國民政府時期完整的製酒建築。


  1986年酒廠遷至林口,正式走入歷史,文創藝術進駐,"華山1914"正式登場。


  我們在"和園"吃完午餐之後,沿著紹興南路彎進北平東路,經過中央藝文公園和整修中的紅磚古蹟之後,高聳的煙囪地標矗立前方迎接著我們。


  



 


走近,建築殘破老舊,吸引我們注意的是這棵形狀特別的樹和旁邊深邃的眼睛。


 


 


轉身,走進這道長廊,哇~"數位故宮",好新奇,免費的哦,趕快進去看看唄!


 


 


  展場分成中左右三部分五個展區,A區展出的是"名畫的當代詮釋",今天展出的名畫是"朗世寧的百駿圖",畫家"朱嘉樺"將古代名畫變成三分鐘的3D動畫~~


 


 


古畫加入了動感,美術白痴的我終於看懂這幅畫的好~~原來畫得如此生動逼真啊!



 


  接著,後方就是B區,展出"黃心健的平淡之味",這一區立著三個"汝窯實體造型"加上"背投影螢幕"的藝術品,前方各有一個花型感應器,好奇寶寶我迫不及待湊上前去,解說小姐要我對著"花"用力吹氣~~



 


  我的呼吸氣息讓汝窯青瓷上飄起一陣濃霧,解說小姐告知我這個作品叫做"雲破天青",雲散之後,瓷器變得清朗,之後慢慢顯出汝窯瓷器的自然裂痕,好神奇哦!


  雨過天青之後,接著是"虛空霪雨",一吹氣,雨滴陡降,真好玩,最後一個是"落英繽紛",這個要吹得比較用力,深呼吸~吹~花瓣齊落,哇~~


  


  網路資料上說~~「汝窯官瓷的釉色是淡青色和天青色,青中帶藍,藍中帶青,彷彿"雨過天青"的感覺,所以作者試圖以下雨、雨停的轉換過程、視覺意象引導觀眾想像天青色的由來......」


  這整個作品"吹氣"的構想是源自西方的神話~~「神吹了一口氣,讓泥人有了生命;藝術家黃心健讓觀眾透過瓷器的吹管,以"吹"的動作使生命從器物中甦醒過來......」~~這個意象超棒!


  (「」內文字引自:http://tw-teachartwiki.wikispaces.com/%E5%B9%B3%E6%B7%A1%E4%B9%8B%E5%91%B3_%E9%BB%83%E5%BF%83%E5%81%A


  (圖片來源:http://www.npm.gov.tw/exh97/future_museum/html/index42_ch.html


 


  展場入口處是C區,播出裸視的3D影片"國寶總動員",但是只是簡短的預告片段,而且無聲,不太吸引人。

  回家之後上網搜尋,在youtube找到完整的影片連結,好好看好有趣,下次一定要去故宮未來館看看3D立體版。

  (影片連結:http://www.youtube.com/watch?v=mb_JUDFM5f8&feature=related



  隔壁是D區展場,用數位動畫的方式介紹故宮目前展出中的"南宋"文物,我們兩人看完好想直奔外雙溪看真正的南宋文物展!


  至於E區目前施工中,展覽到明年十月底,下次再來也許就有新東西登場了!


 


  整個展場唯一可以拍照的只有C區後方這個部分,這整個建築叫做"鍋爐室",挑高一層的鐵骨結構,是整個園區最高的建築。


  可別小看中間這個不起眼的小窯口,以前整個酒廠的蒸氣熱能都靠它.這個磚造爐口和外面高聳的煙囪相連,從窯口送煤進去燃燒,產生熱氣,整個酒廠的運作缺之不可。


 


 


  我們走出來看鍋爐室的外觀,解說上寫這是"妻切造"屋頂,是華山園區目前保留最高的建築.數位故宮的彩繪窗和藍色看板將灰色水泥牆變美了。


  吸引我們的是我身後這一道水泥矮牆,其實它是一條方形窯道,連接室內的窯口和高聳的煙囪。這座煙囪1931年初建時有50公尺高,曾是台北最高的地標,後來改燒重油,截短了3公尺。


  


 


  鍋爐室旁邊是矮小的"配電室",門口有一個奇怪的大鐵桶,這裡現在是喝茶休憩的"一間茶屋"。


 


 


  配電室茶屋隔壁是氣派多的"無國界茶飲空間",這棟建築本來是"蒸餾室",解說上特別提到四樓頂的突出圓弧造型,和三樓的圓形拱窗,還有所有窗緣都用未上釉的北投窯磚,樸拙又不呆板。


 


 


蒸餾室隔著走廊和米酒紅酒作業場連成一體,作業場現在變成商店街,商店來到這裡,感覺像商品,也像展品。


 


 


  這些店原本是米酒和紅露酒的作業場,從屋頂可以看出是三連棟的建築,我們爬上二樓還看到貫穿一二樓的大圓孔發酵槽的痕跡,可惜現在都已經被裝潢封口。


 


 


  往前就是酒瓶造景的"千層野台",旁邊就是這裡最早的建築~~1914年"芳釀社"時期的清酒工廠,1922年之後變成總辦公室,現在則是販賣輕食茶點的"家傢酒++9",招牌很可愛!


 


 


  走馬看花瞎逛了半天,我們終於找到正門,大片草坪現在是"華山劇場",年輕人高唱著搖滾熱歌,可惜天空雨下不停,表演者比觀眾還多。


 


 


  這裡叫做"高塔區",是早期釀造米酒的地方,建於1920年,因為建物是在不同年代逐步修建而成,所以樓高錯落不一,建材也呈現不同色調,我喜歡紅磚矮房和草坪的搭配。


 


 


  這棟是最晚的建築~~建於1959年的果酒大樓,也是我覺得最醜的一棟,方方正正毫無特色,建物旁邊身體被切下錯置的牛有意思多了。


 


 


  我們參觀了一樓的"名山藝術",展出四位畫家的作品,為了尊重畫家的著作權,我們沒有拍照,但是仍然忍不住翻拍門口兩幅很棒的海報。


 


 


  走出畫廊之後就是筆直寬敞的藝術大街,今天星期六,很多的表演活動即將開場,我們遇到許多可以免費取票的攤位,但是我們晚上要去新莊體育館聆聽NSO的"浪漫俄羅斯",所以把機會讓給別人唄!


  這裡是以前貯存紅酒的"四連棟",讓我聨想起北海道小樽函館的倉庫群,我很喜歡牆上爬滿植物的自然裝飾。



 


  最後一間獨棟的建築是"烏梅酒廠",這是1930年左右的建築,原是"貯酒庫",建築窗戶不多,而且都設有窗柵,連門都建在側邊,而且小小的,這些都是為了貯存物防曬而設計的。


  說起烏梅酒,就想起年輕時辦活動常用烏梅酒兌汽水配成雞尾酒。還記得有一次在交通不便的陽明山上,我的副組長竟然喝到難過不堪,大家都嚇傻的經驗。現在想來:連不愛酒的我都愛喝烏梅酒,當年一定是超夯商品。



 


  烏梅酒廠對面就是"再製酒作業場",後面和數位故宮展覽的鍋爐室相連,晚上這裡有佛朗明哥舞蹈表演,現在正在熱烈發票中,但是我們要去看更大的表演,所以只好忍痛割愛了!(誰知後來大雨下不停,變成回家看日劇SPEC,早知道就留下來看表演!)


 


 


  一出園區就是雜亂擁擠的光華商場,趕緊再躲回園中,寸土寸金的台北市,幸好保存了這塊文化綠洲,本來我們只是隨便找個地方打發下雨的午後,沒想到真是個不錯的好地方,可以聚餐聊天、購物逛街、欣賞藝文表演、懷舊寫真,也可以找個對味的小花臺小石階,坐上半天,看看書發發呆,都很隨性OK的!


  下次老公來值班,我還要跟來,然後悠閒地散步到"華山1914",相信還會有不同的驚喜的。


 


華山文化園區:http://web.huashan1914.com/index.php


精采數位故宮展覽官網:http://www.npm.gov.tw/exh99/npm_digital/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Grizzly bea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