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開了金針山,不可免俗的在花蓮市買了一些手工現做麻糬當伴手禮。繼續往北走,過了崇德隧道,有不錯的view,停車下來走走,回望崇德隧道上方,想到兩天前登立霧山,現在抬頭一望,感覺近在咫尺,而兩天前花了將近十一個小時走完同禮古道、立霧山、沙卡礑步道O型路線,實際遠在天涯。
左方是有名的清水斷崖,下次找個時間,走走這一段的步道。一望無際的太平洋比西半部所見到的海感覺更加湛藍而深邃。
蘇花公路將結束時,可以見到南方澳漁港,天氣不錯,遠方的龜山島真的很像靈龜出海:龜背上沒有雲霧繞頂,天氣應該會一直不錯。漁港右側的白色沙灘上許多遊人在戲水踏浪,好想也下去玩一玩,可是明天就要上班,還得趕路回家,下次找時間再來造訪。
到宜蘭羅東時下午五點已過,心想此時進雪隧正好塞車,乾脆留在羅東,享用我們喜歡的"林場肉羹"當晚餐,吃完後到對面的羅東林業文化園區逛逛。
"羅東自然教育中心"與對面原住民味道十足的"森活館"。
在羅東發展史中佔有一席之地的"竹林車站"。
走過員工宿舍區,還有仍在營業的理髮廳。
有些過於老舊的房舍,園區也進行整修中。
出現軍事用的小碉堡,加上木頭人偶倒變成了裝置藝術。
接近貯木池時,可以見到筆直的鐵道,許多的人在此散步。
貯木池內排列的木頭,正好提供水鳥棲息的場所,而環池的步道是附近居民散步運動的好地方。
木棧道盡頭可以見到貯木池卸木平台,由一旁的解說牌,可以了解當時的作業情形。
旁邊有一列載運木材的火車,佇立在此,頗有味道。
羅東森林鐵路:太平山伐木業始於1915年(理番成功了),初期之山區以滑道、木馬道集運材,再由蘭陽溪放流至宜蘭員山,1924年土場至羅東竹林之平地森林鐵路通車,山區也改以蹦蹦車及索道運材,當時形成了特殊的運材系統。1979年林業政策轉型,森林鐵路因颱風災害宣佈廢除,而留下來的蒸氣火車頭,經過一甲子後終於功成身退。
夜幕低垂,離開羅東林業文化園區,不久前還人聲鼎沸的林場肉羮也已打烊休息,撈本夫妻終於心甘情願的踏上歸途,結束四天豐富的花蓮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