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老楞佐教堂興建於西元1558~1560年之間,為澳門三大古教堂之ㄧ,先後於西元1618年、1768年、1846年、1898年共四次重建或整修。華人稱為"風順堂",有祈求風調雨順的意思。教堂所在的地區昔日是高級住宅區,所以教堂的建築也顯得美侖美奐,外觀特徵是在歐洲古典式的基礎上帶有巴洛克的風格。



 


  教堂內無樑柱,木製的拱形屋頂支撐著教堂的天花板,大吊燈由天花板上垂下來;星期天的禮拜活動正在準備著,讓我們欣賞到燈光照射下美麗的天頂,但另一方面,我們就不方便靠近主祭壇拍照,主祭壇供奉的是聖老楞佐像。


 


 


四周的彩色玻璃窗刻畫著聖經裡的故事,光線照射下蠻漂亮的。


 


 


  本來以為聖若瑟修院聖堂和聖若瑟修院會毗連而居,可是我們在崗頂前地找了很久,始終找不到修院的聖堂,原來它的入口在聖老楞佐教堂旁邊的"三巴仔橫街"上。


  建築非常華麗,可是入口很小,上面十一片花辧的的花崗石雕刻非常精細,一進窄門,連續54級花崗石階梯直達教堂大門,灰色石階配上鵝黃立面,視野豁然開朗,色彩也瞬間明亮。


 


 


  教堂建於西元1746年,西元1758年落成,花了12年完成,因為規模僅次於"聖保祿教堂(大三巴)",所以當地人習慣稱它為"三巴仔",建造之初只有兩層樓,加建之後才是現在三層樓的造型,西元1953年重新修葺形成現在的規模,屬於巴洛克風格。


  正立面是一座寬24.6米,高19米的雄渾牆面,有三個入口,頂層兩邊為對稱的鐘塔,塔頂有紅色琉璃瓦,中間山花飾有耶穌會會徽。



 


  到澳門這裡已經看過好幾個教堂,一定要找出每個教堂的特別之處才不會覺得每一座都一樣,我們對這一座教堂印象最深,因為這裡真的是超級華麗,尤其是它的羅馬式穹頂旋柱,讓我們看的目瞪口呆。


  這座教堂共有三個入口,兩側入口設有祭壇,分別供奉聖若瑟和聖母;中間入口直達主堂。主堂平面呈十字型,分別由四個拱頂形成一個四邊內彎的正方形空間,中間托起一個羅馬式穹窿封頂,穹頂直徑12.5米,頂部高度19米,開有三環共16扇窗戶,最高一環是假窗,只有象徵式的窗框線,下面兩環才具有透風和採光功能;穹頂內側是白色,中央是黃色的耶穌會會徽,白色穹頂配上黃色花紋,與整個建築的白黃牆身互相呼應。


 


 


  主祭壇供奉著"耶穌聖心"像,祭壇的設計獨特,裝飾非常華麗,其中最具特色的是兩組四支腰纏金葉的旋柱,每個柱子的底座都有不同的金花雕飾,柱頂則以"破山花"形式收結,整個走的就是非常誇張的華麗路線。


  與主祭壇旋柱遙相呼應的是入口前廳四支支撐二樓唱詩台的木製螺旋柱,這四支旋柱來自南灣的"聖方濟各修道院",這個修道院後來被拆毀改建成"加思欄兵營",僅存的四支柱子就遷移到這裡來了。西元2009年之後,一部管風琴架設在二樓唱詩台上,不定期舉辦音樂演奏會,特殊的穹頂設計,使得唱詩和演奏都會產生餘音繞樑的迴旋效果,可惜我們無緣體驗。


 


 


  主祭壇下方的浮雕很細膩傳神,但我們不知畫中的典故,只查到:"主要圖案是要闡釋耶穌苦難、死亡、復活的神蹟",想起"耶穌的最後的晚餐",不知有沒有關連??



 


  聖堂內還有兩個古蹟:一個是從路環島過來的"聖方濟各.沙勿略"的臂骨,他是第一位到遠東地區來傳教的傳教士,死在澳門附近小島上;另外一個是重修時發現的"奠基石",和"奠基石紀念銅牌",記載修建聖堂的日期和人員,銅牌背面還有中文:"乾隆壹拾壹年捌月貳拾陸日"。


  澳門歷史城區共有25個世界遺產的景點,我們已經一一造訪結束,接下來,剩下最後一個心願,也就是我們一直想去,也曾經擦身而過,卻累到沒力氣欣賞美景的迷路地~主教山,我們來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Grizzly bea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