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開鄭家大屋,我們沿著"媽閣街"散步,又不知不覺中走到了"港務局大樓",這裡建於西元1874年,是當時印度籍警察的營地,曾有兩百多名官兵,原名"摩爾兵營",西元1905年改為"船政廳"和"水師巡捕所(海關)",所以俗稱"水師廠"。由義大利人Cassuto所設計,建築外觀具有濃厚的印度風情。


 


 


長長的迴廊,有一整排阿拉丁神燈造型的拱窗,蠻有味道的。


 


 


現在這裡是"港務局"的辦公大樓,內部不開放參觀.


 


 


 


  比較特別的是,這幢華麗的建築下有一片很有味道的石牆,葡式磁磚上摽示"媽閣斜巷(萬里長城)"?原來是因為這條媽閣斜巷在還沒建起高樓之前,可以看見遠方舊城城牆一直延續到媽閣廟旁,城牆很長,看起來有如"萬里長城",所以"媽閣斜巷"以前又名"萬里長城",只是如今舊城牆所剩不多,而且四周已經被密集的高樓取代了。


 


 


  媽祖閣,又名媽閣廟,建於明朝中葉(西元1488年),至今已有超過五百年的歷史,是澳門最古老的廟宇,也是"澳門"一名的來源地。


  據說,一個天氣晴朗,風平浪靜的日子裡,漁船們順利出航,可是海上突然狂風雷擊,漁船在當危急之時,海上出現一位少女下令風暴靜止,風雨竟然真的停了,大海歸於平靜,漁船平安回港.上岸之後,漁民們看見少女往媽閣山走去,化作一縷輕煙,山上出現一輪光環普照.於是,漁民就在少女登岸的地方,建造這座"媽閣廟"來祭拜這位"娘媽"。


  第一批葡萄牙人就在這附近登陸,詢問島名,居民誤以為在詢問廟民,就回答"媽閣",葡萄牙人取"媽閣"的諧音"MACAU",這就是澳門名字的由來。


  一過了入口牌樓,就是花崗石造的"南海波恬"牌樓,"恬"有寧靜之意,意指這一帶海域因為有天后娘媽的庇佑,所以風平浪靜。


 


 


  媽閣廟包括"神山第一"殿,正覺禪林,弘仁殿,觀音閣四部份。"神山第一"意思是媽閣山是眾神山之首,裡面供奉著"天妃"~媽祖,這裡空間很小,可是香客絡繹不絕.


 


 


  廟的右側有一顆叫做"洋船石"的大石頭,距今已有四百多年歷史,石刻內容的典故就是源自媽祖海上救人的故事:有了媽祖庇護,船隻都能船尾高掛紅色"大利涉川"大旗,並且有藍白色浪濤幫助船行,航行順利更便捷。


  這片空地再往下走不遠,又看到另外一顆相似的"洋船石",據說靠外側掛紅旗的才是古物,內側掛黃旗的是後來仿刻的。


 


 


  媽閣廟的第二部分:名曰"正覺禪林",可見以前是獨立的禪院,到了近代才改為媽閣廟的大殿,曾發生大火,西元2004年才依照原貌重建完成.正殿面向大海,殿前月門上刻有"萬派朝宗"的字樣。


 


 


  殿前廣場上的"船型"香爐,造型特別,香火鼎盛,書上說:農曆新年凌晨大家就來排隊搶頭香,天一亮就擠得水洩不通,可見這裡不只庇祐著海上漁民,還保佑著澳門的居民們。


 


 


  走入殿內,信徒祝禱用的馨香一炷比一炷粗大,似乎香越粗,願望就越容易實現的樣子。裡面擺著很多看起來就很古老的東西,還有可愛的小神轎,和這艘帆船,上面還有可愛的小人偶,很像小時候玩的樂高玩具。


 


 


正殿前掛滿了香環,可見信徒之眾。


 


 


  沿著石階往媽閣山上走,階梯旁小小的石室就是"弘仁殿",以山上的大石作為後牆,其他部分用花崗石砌成,上面一些古樸的石雕,殿內左右兩側一對神仙不同姿態的浮雕,古樸有味兒。


 


 


繼續往山上走,沿途很多題詩和題字."海覺"刻石據說已有300多年歷史了。


 


 


  最後來到最高處的"觀音閣",香火依然鼎盛,殿前小小的許願池,上面有一隻咬著錢的小蟾蜍,錢多到咬不住了,聽說很靈,可惜我們不信這一套,辜負了小蟾蜍的心意!


 


 


下山路上還是很多的石刻,而且只要有佛像就香火鼎旺,這尊彌勒佛前的香炷可稱是巨無霸級的了。


 


 


  最後回到"媽閣廟前地",前面就是"海事博物館",我們沒有進去參觀,倒是旁邊的綠色西式建築是海事博物館的行政大樓,和媽閣廟只有幾步之隔,一中一西,這真是一個中西文化完全融合的地方。


 



  旅遊指南說這附近的景色宛如風景明信片一樣美麗,建議我們在參觀海事博物館之餘,可以到旁邊的一號碼頭乘坐中式帆船遊賞澳門內港和外港一帶美景,再沿著河邊漫步,可是我們已經飢腸轆轆,什麼美景都不想看,只想吃美食。


  昨天從機場搭公車去飯店的路上,眼尖的老公看到一間叫做"肥婆"的餐廳,距離媽閣廟不會太遠,我們就沿著"河邊新街"走了約十分鐘,果然看見"謝海記肥婆菜館",雖然有兩層樓,但是裡面仍然座無虛席,我們在門口和別人合坐一桌.


 


  門口掛著各式燒臘,旁邊冒著煙的蒸籠點心一直是我的最愛,我的座位後方就是放滿蒸魚、羅蔔糕的蒸盤,看得我好心急:肚子這麼小,可是想吃的東西好多怎麼辦?


  小姐熱心地來招呼我們,詢問我們要點什麼茶,還一一報給我們選,種類實在太多了,教人難以抉擇,最後小姐建議"普洱",好吧,就是它了,一壺2元澳幣,便宜!



 


再來,我出發去點餐,首先先到蒸盤區:點了一盤蒸魚(18元),鮮美!再來一份冬瓜(12元),清爽!


 


 


  再往蒸籠區前進,那麼多種,從何選起呢?小姐覺得我很好笑,一籠一籠打開告訴我品名,再說明食料(每籠一律10元),服務非常好,而且幽默風趣,最後我點了豆豉排骨荷葉糯米雞蟹黃燒賣,以及蒸籠區沒有的"蝦餃"(小姐說蒸太久不好吃,要現點),每一種都超級好吃,東西都很新鮮很實在很入味很好吃,台灣沒吃過那麼讚的,最近還是會因為想念這裡的美食而懷念起澳門!


  
 


 


  最後,回座位之前經過蒸盤區,忍不住又各點了一份蘿蔔糕青椒肉餡,好心的小姐自動幫我改為湊成一份(15元),不然我們倆真的會吃到撐爆.


 



  實在太好吃了,我們進來時人滿為患,離開時還是人潮不斷,當地人都是一壺茶一盤魚一碗飯,頂多再加一籠點心,然後悠閒地坐著看報休息,只有我們兩人,十人桌就佔了三分之二的空間,然後最晚來最早走,撈本團時間非常寶貴,雖然品嚐到了在地的美食,可是並沒有感染到當地人的悠閒情致,匆匆結帳,共87元澳幣,實在是吃到撐得有點不太舒服,正好沿著河邊新街散步回酒店休息一下。


  牆上貼著一張告示"請勿隨地吐痰",食物還沒上桌之前看了真想立刻離開,可是美食上桌之後,一切都覺得無所謂了,而且很得意自己感受到真正的庶民文化!


  "肥婆",我們下次會再來的!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Grizzly bea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