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一府,二鹿,三艋舺,四月津"


  "鹽水鎮"北以"八掌溪"與嘉義縣交接的,東面和南面有急水溪圍繞,海水從河口匯入形成"倒風內海"這個天然港口,因為地形有如新月,舊名"月港"或"月津";因為水中帶鹽,到了清朝中葉,改稱為"鹽水鎮"。


  這裡從鄭芝龍時代就已有商人從福州直航到此貿易經商,如今"護庇宮"裡的"開基三媽"就是當時從湄洲迎請來此的媽祖;明末清初,鄭成功的部將何積善率領漢民屯墾農耕,企圖反清復明,航運更盛;到了康熙年間,這裡已經商旅雲集,一片繁華,並且創建武廟,奉祀關聖帝君,和安平、鹿港並列為三大商港,是嘉南地區最大都市,"一府,二鹿,三艋舺"之後,緊接著就是"四月津",成為台灣早期發展的第四大城市,台南縣開發最早的地方,直到日據時期,這裡對外航運仍然盛極一時。


  光緒年間,因為河道淤積,港口功能漸失,加上霍亂、瘟疫肆虐,之後日軍又登路屠殺,接連發生的天災人禍讓繁華的小鎮風采漸失。


  日據時期,日本人為了加強海防,在布袋港建起堤防,海水進不來,港口變成一個大水塘,淤積日深,形成死港,航運風光不再。後來日本人計劃沿著鹽水修築鐵路,設置車站,居民擔心破壞"地龍"風水,極力抗爭杯葛,最後改設在"新營"站,註定了鹽水鎮從此走向沒落的命運。


月津港遺址:


  現在的"大眾廟"再往前走就是以前的碼頭,建有涼亭供人休憩,雅稱為"聚波亭",大船必須在這裡換乘"舢舨",因此商船、漁船齊聚這裡,蔚為勝景,"聚波漁火"列為"月津八景"之ㄧ,夜晚坐在聚波亭下欣賞著月津港中的點點漁火,真是閒逸啊!


  港埠功能失去之後,原本供奉在船上的"雷府大將"移到聚波亭內奉祀,後來仿照聚波亭建成寺廟,供入廟中,就是現在的"大眾廟"。


 


 


  中正路和月津路交界處有座"鹽水橋",以前是舢舨停靠處,船夫、商人在此下船卸貨,旁邊的"二號公園"就是月津港遺址,如今只剩下一條臭水溝,實在無法想像這裏曾經是盛極一時的港口,我們在附近來回走訪確認,只找到這個小石碣證明這裡曾經繁華。


 


 


南瀛第一街:橋南老街


  興隆橋:橋南老街起點,和鹽水橋一樣是舢舨碼頭,當時這裡的繁華熱鬧,貨商雲集可以想見。"興隆水月"也是鹽水八景之ㄧ,忍不住駐足欣賞著古人的詩句,想像詩人眼中的浪漫美景:


"月轉興隆夜倍瑩,波心添出一輪明;


 雲衢千里欣高掛,珠玉雙圓孰鑄成?


 今古長留蟾影潔,水天磨洗鏡華清;


  年年最愛中秋夕,吟望橋頭到五更。"


  如今老橋早已翻新,碼頭不再興隆,河水不再如鏡,空中月和水中月不能相映成趣,吟望詩文,不禁感嘆世事多變!當時第一的橋南街,隨著小鎮的沒落,也不得不加上"老"字,改為"橋南老街"了。


 


 


  北帝廟--老街的信仰中心,廟前供著神轎,旁邊是射完的炮城,相信昨晚這裡應該有一場激戰,今晚一定更加激烈。廟旁通往親水公園的小路,路燈上竟然還有編號,真細心!


 


 


老街古井與有名的泉利打鐵舖,兩百多年歷史了,是鎮上最古老的商店,目前已傳至第五代。


 


 


  陳家古厝--同樣姓陳,當然要合照一張。文字介紹說這是閩南磚瓦融入日據風格,我們有看沒有懂,覺得比較特別的是走廊四根柱子上方,四塊白色磁磚拼貼再畫上典雅彩繪的裝飾,還有葫蘆型窗柱,是老街上很漂亮的房子。


 


 


老街加老厝,來往走著很多老人,街尾傳來出殯治喪的擴音器聲。
 


 


  這裡的門神造型都很活潑,第一幅里辦公室大門上的是國一學生所畫的,畫得很好;第二幅右邊的門神的竟然露出白皙的小腿,翹著腳,姿態撩人,而且還留著鬍子,真俏皮!


 


 


市中心洋樓群


  伽藍廟:又叫南興宮,位在中正路、朝琴路和三福路匯集的廣場前,我們在這裡巧遇外國節目前來拍攝鹽水蜂炮。旁邊是熱鬧的市場和攤販,對面就是繁華的中正路,建築仍保留舊式洋樓建築風格,日據時期這裡叫做"伽藍廟街道",是熱鬧的市中心區。


 


 


老店賣的東西很不一樣,除了罕見的燈籠之外,賣"孝衣"的很多,表示需求頗多;納悶的是:什麼叫做"老人嫁妝"?


 


 


  元宵節早上,廟前廣場已經淨空(原來停滿車輛),對面氣派的仁順堂洋樓已經包好防炮網做好防禦,樓前紅色板子圍住的大型炮城已經排滿千百隻的衝天炮,廣場中央的伽藍廟神轎也已經就位,就等夜幕低垂,一場驚心動魄的激戰立即開始!



 


八角樓:鹽水鎮地標


  話說當時台灣製糖業發達,來自泉州的商人葉開鴻到此創設製造紅糖的"葉連成商號"致富,清道光27年(1874)在鹽水鎮的市集中心(中山路、中正路交叉口)開始建造八角樓,費時十年完工。


  葉家從月津港運糖到福建,再從福建運送絲綢返台,但是回航時運載的絲綢質地較輕,為求船行平穩,就在船艙兼運福州杉、磚瓦、石材等重物"壓船底",葉家利用這些運回的建材,建造了這棟原本300多坪的豪宅。


  八角樓的一、二樓總共用了十二支二十四尺長的大木柱支撐,全用榫接工法,不用釘鉚,正面皆為木造,以"隔扇窗"形成壁面,裝飾大量的雕花,非常典雅細緻。


  隔扇窗從上而下依序分為糸條環版、身板、腰板和裙版,上方較寬部份就叫"身板",大門兩側的身板屬於鏤空花窗,其他則為簡單櫺條,兼可採光通風,又有裝飾意味。


 


 


隔扇窗上方糸條環板的雕刻非常精緻,另外,加強樑柱結構的"雀替"也刻有靈動的仙鶴圖案,處處可見匠心獨具。


 


 


  整棟建築因為屋頂呈八角型而得名,舊稱"八卦樓",而且屋頂為"歇山重簷式",共有十三條屋脊,屋脊垂緣上方還飾有可愛的三角蟾蜍和獅子石雕;上層紅磚馬背山牆中央有花籃造型的懸魚裝飾,兩側飾有鐵剪刀。


  二樓側面的木製百葉窗迴廊與正面、背面造型又不相同,真是處處有創意;


  背面一樓下半部為大型石條,上半部為六角龜殼型紅磚壁,後門兩旁的書卷窗就如翻開的扉頁,綠竹與紅磚互相襯托,建築藝術之美完全不因年代久遠而遜色。


 


 


  1894年中國甲午戰敗,割讓台灣,"伏見宮貞愛親王"率領日軍從布袋港登路,入侵鹽水鎮。當時屋主"葉瑞西"率領義軍反抗,終因寡不敵眾只好投降,親王選擇八角樓作為指揮所"御舍營"。


  原來葉家大厝共有三進:第一進為店面式,但是在昭和十年馬路拓寬時遭到拆除;昭和十七年,八角樓被選為"伏見宮紀念館",趕出葉家後代,並拆除第二進建築,設立廣場立下這個大石碑,紀念這位曾居住在此的親王,後門門楣上也加上兩枚象徵日本皇室的菊花石雕,做為日本駐紮的證據,路人經過這裡,都必須脫帽行禮,否則會遭日軍毆打。氣質高雅的葉家大宅變成殖民統治下的犧牲者,只剩下原來是第三進的八角樓見證這段辛酸的歷史。





 


八角樓附近的中正路和中山路一帶仍散佈著台灣早期的傳統民宅。


 


 


  其中八角樓對面(中山路3巷)很有古味,旅遊書上說這裡的建築山牆邊緣常見"鐵剪刀"造型,傳說是荷蘭人所引進,可以鞏固樑壁結構,我們在八角樓側面有看到,這裡倒是沒有特別去注意。


 


 


  這條巷子的盡頭就是"王爺廟"(廣濟宮),所以叫做"王爺廟巷",廟裡陪祀的兩位王爺每年在元宵蜂炮時都會壓陣出巡,我們在廟門口就遇到粉墨登場的八家將,附近也因為晚上的盛會而交通打結,想必今晚這裡也有大陣仗!


 


 


  最後繞回大眾廟附近的農會,正在舉辦"蕃茄意麵節",結合這裡的兩樣特產,想利用一年中觀光客最多的一天好好把小鎮包裝行銷一下,可惜毫無創意,表演者家長似乎比遊客還多。


  倒是農會旁邊的"天主堂"比較有趣,十字架下面是中國式廟宇建築,該說是中西合體呢?還是不中不西呢?


 


 


岸內糖廠


  日本領台時期,為了發展台灣的糖業,陸續推出許多獎勵辦法,不少糖商因此投入新式製糖,1903年"鹽水港製糖株式會社岸內製糖所"因此設立,是日據時期台灣四大製糖公司之ㄧ,也是第一個由臺灣人主導投資的製糖公司,具有時代性的歷史意義。


  1905年日本在日俄戰爭中取得勝利,日本企業界也因此活躍,將大本資金挹入台灣製糖業,強勢政權加上強勢企業,岸內糖廠在1907年被日本人強勢收購,岸內糖廠成為日本資本主義獨占製糖業的第一名犧牲者,直到1920年為止,台灣新式製糖業幾乎被日本企業併吞殆盡。


  從八角樓到糖廠的歷史中,看到殖民地的可悲,想起很八股的一句話:沒有國,哪有家?國家沒主權,再有錢有勢也只能任人欺壓,任人宰割!


  糖場大門前是菩提樹夾道的靜謐小徑,引領我們進入岸內國小和岸內糖廠共用的大門。


 


 


  民國33、34年間,糖廠內兩支巨大煙囪被美軍誤認為是軍事基地,因此對鹽水鎮採取猛烈攻勢,糖廠內的廠房、宿舍受創嚴重,幾乎變成廢墟。大戰之後,國民政府繼續在此設立台糖分公司,直到民國83才正式停業。


  我們走入這裡,除了小巧的小學依然充滿生機之外,觸目所及多為荒地雜草,倒屋廢墟,一片荒蕪,最特別的是:許多隆起的防空洞散布,工作--逃難--工作......,恐懼中求溫飽的生活!



 


鹽水小火車站


  建於明治42年(1909年),鹽水岸內糖廠開始經營從新營到鹽水的五分小火車客運服務,是台灣最早的客運路線,也是運糖的經濟命脈,是早期鹽水居民的重要回憶。


 


 


  二次大戰時,車站旁成排的倉庫和糖廠一樣被炸成廢墟。台糖接手糖廠,也繼續小火車站的運行,但是隨著糖廠停產關閉和公路的發達,小火車逐漸失去功用,火車站也功成身退,走入歷史記憶中。



 


  本來是想來鹽水鎮尋找年輕時衝炮城的瘋狂回憶,沒想到卻發現這個鄉下小鎮充滿了故事與滄桑,小小走訪之後,意猶未盡,收穫與感觸遠遠超過當初所想像,這裡少了台南府城的車水馬龍,沒有鹿港老街的觀光商業,有的只是繁華落盡的樸拙與隱隱落寞,下次再到台南,我願意再到這個地方更深入的走訪一遭!


  最後,趕在中午結束營業之前,到達麻豆鎮品嚐老公喜愛的"阿助碗粿"(覺得比阿蘭碗粿好吃),這是我們每次下台南必訪之地,兩人三碗碗粿,兩碗肉粳,離開前再買兩杯"泡泡魚"的梅子可樂,陪伴我們度過兩個半小時的返鄉車程。


 


2010年鹽水慶元宵~~成功!!!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Grizzly bear 的頭像
Grizzly bear

僑愛又一村

Grizzly bea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