菁桐小檔案:


  在務農時代,菁桐坑原是散村型態,因台陽公司有計畫地開採石底煤礦,並且大規模建設相關礦用建築與設施,將民生必需與礦業生活結合,所造就而成的典型礦業聚落。


  民國七年(西元1918年)"台北炭礦株式會社(台陽礦業前身)"進入平溪開發煤礦,值至民國60年代,台陽公司位於菁桐坑地區的石底煤礦,為台灣開發最久、產量最豐及規模最大的礦區。


  礦盛時期,由於生產之"石底炭"被列為品質最優,且其產量一直是全台第一,足以代表台灣產煤,故被稱為"台灣煤",對台灣經濟發展及邁向工業化扮演極關鍵的角色。


  因為煤礦,菁桐坑在西元1921年就有鐵道,西元1931年就有電力,形成一個典型礦業聚落,礦盛時期居住及工作人口有上萬人,直至民國60年代,開採條件惡化及石油取代煤礦能源,菁桐坑因無其他替代產業,人潮散去,菁桐坑漸被遺忘......。


  然,留下的產業文化遺產,記錄了菁桐坑黑金文化的輝煌一頁。


  今日到平溪鄉來,主要是來觀賞最後一場的"平溪放天燈"活動,原本計畫白天遊覽"菁桐"、"平溪"、"嶺腳"三個山中小鎮,晚上再看天燈,結果,小小的菁桐鎮,就耗了我們一整天,仍覺得意猶未盡。這裡不只有靜謐的小鎮風光、豐富的自然生態,還蘊含著悠久的礦產文化!


*               *               *               *               *


  早上8:30開車看到這個採煤石雕,表示菁桐小鎮已經到了。


  網路前輩建議將車停在往"白石村"的方向,於是我們將車開過平菁橋,停在礦工住宅下的圍牆邊,開始今天一整天徒步觀光的行程。


  停車處旁邊就是河濱公園,一層一層的草地,還有盛開的杜鵑花,很漂亮。


 


 


日式宿舍群


  台陽礦業為了開發菁桐地區的石底煤礦,在昭和十三年(民國27年)年間在白石村興建了一批員工宿舍,採日本和式木造形式,建築皆朝向北面,有心向故鄉和富士山(薯榔尖)的象徵意義。員工大多以民生橋往來礦區之間,屋舍高低錯落,河川圍繞,群山相伴,充滿日式風情。


  太子賓館:昭和十四年(西元1939年)興建,已有七十年歷史的老建築,是菁桐三大古蹟之ㄧ,最早叫做"石底俱樂部",是"台陽礦業"的高級招待所,和"日本皇太子"完全無關,但是因為建築精細雅緻,所以自由時報記者稱之為"菁桐太子賓館",和金瓜石的"太子賓館"互別苗頭。照片下緣的溪邊草地以前是俱樂部的籃球、網球球場,每逢月初,員工到此領完薪水,順便消費娛樂,非常熱鬧。可惜園區現正整修中,我們無緣進去參觀,連四周的大樹都被砍掉了。


 


 


  皇宮:礦長的住所,位置最高,佔地最大,是唯一的獨棟大宅,因為一般人不易接近,故在地人稱之為"皇宮"。近年主人將其整修保存,改為餐廳,很多偶像劇、MTV、廣告外景和雜誌報導都愛來這裡取景。


  我們很愛這裡的庭園造景,真的很有日本味,本來想進去消費參觀一下,隔著矮牆偷看了一下別人的餐點:花茶加鬆餅,還是外面走走就好了!


 


 


  皇宮對面的日式房子已經頹圮了,園子裡散落著很多日本黑瓦;我們順著小巷走下階梯,感覺時間在這裡似乎凝結了。


 


 


  這條小徑非常幽靜,有春天的嫩葉、青翠的草坪和盛開的杜鵑,而且附近鳥況非常好:小彎嘴三五成群地在草叢中跳躍,台灣藍鵲啞啞地劃破了這裡的靜謐,五色鳥咕嚕嚕聲則是這裡最佳的背景音樂,散步其間是一大享受。


 


 


  北海道:解說牌上說:這裡的宿舍位置高低正代表著工作職位的高低。這一間以前是台籍工頭的宿舍,位在民生橋邊,和太子賓館隔橋相對,現在已改為民宿。


 


 


  白石腳土地公廟:就在"皇宮"的旁邊,皇宮家的黑狗非常認真看家,我們只要一接近就狂吠加狂追。小小的舊廟外面加蓋了大房子,看起來還是舊舊的。盛開的杜鵑花遮住了紅磚砌成的金爐。


 
 


  豬灶(屠宰場:位在皇宮後門的對面,60年代,養豬是家庭的副業,除了可以吃之外,也是結婚、應急的一大經濟來源。這個屠宰場由附近五戶肉商共同使用,規模看起來應該是不小!


  


 


我們沿著民生橋,從太子賓館旁小徑走回菁桐鎮的招牌石雕,往菁桐老街和車站方向走去。



 


願愛情像鐵路~長長久久!May love last forever as the railroad.


  老街流傳著一段津津樂道的浪漫故事:一位鐵道員和一位冰店小姐隔著鐵道圍籬,產生了戀情,......。之後,在某一次的情人節,老街人舉辦了贈送許願筒活動,而這種許願方式從此流傳開了!


  許願的內容包羅萬象,應有盡有,看得我們大笑不已~~其中一個寫著:"每週啾啾兩次!"老婆不解的問:"老公,啾啾是什麼?"老婆問得我都害羞起來了,還是趕快轉移話題吧!


 


 


  菁桐車站:西元1931年設站,早期站名叫"菁桐坑",是平溪線的終點站,礦產全盛時期是全台運煤量最大的車站,是台灣目前僅存的少數木造小火車站,菁桐三寶之ㄧ,名列台灣百大歷史景點。(頭銜真多!


 


 


  降煤櫃:鐵道的一側掛滿了許願筒,另一邊是全台灣最長的降煤櫃,連續一百多米,形成菁桐鐵道特有的景觀,很多專業攝影師拿著很專業的器材在此取景。


 


 


車站旁還保存著"蒸氣火車加水塔",真想親眼看看是怎麼加的!走走晃晃,火車進站了,湧入大量人潮!

 


 


  菁桐礦業生活館:就在車站旁邊,是鐵路局員工宿舍整修改裝而成,裡面詳細介紹這個煤礦小鎮的一切,連工人的薪水袋、工作表都有。


 


 


鐵道故事館:車站正門旁的人氣商店,遊客爭相在櫥窗前拍照,我們也來拍一拍,湊一湊熱鬧好了。


 


 


  楊家雞捲:40、50年代生活艱困,加上食物保存不易,食堂的楊家夫婦就將當天未賣出的食物加工,用豆皮包起來油炸,變成一道當地人口耳相傳的美食,買不起拜拜用的牲禮時,也用雞捲來代替。即使後來菁桐地區礦業沒落,楊家雞捲依然是這裡60年來的熱賣商品。


 


 


  我們點了一份"雞捲"和一碗"豬肝粥",雞捲芋頭很多,肉很少,吃起來很甜,而且沒有芋頭香,外皮炸的很硬,會割嘴,總而言之:沒有下次了!豬肝粥應該叫做"豬肝湯泡飯",雖然如此,還是比雞捲美味。後來發現隔壁"鄉村小吃店"的"餛飩湯",還有再隔壁的"臭豆腐"都比楊家雞捲賣的食物優很多!


 


 


  菁桐國小:這裡曾經是平溪地區唯一一所日本人就讀的小學,民國60年代採礦興盛時期,全校師生曾經超過千人。現在小鎮雖然沒落,校園中處處充滿可愛的造型,我們原本只是進來借個廁所而已,可是卻被這裡用心的設計深深吸引。


  首先,警衛室對面就是幼稚園的春聯作品,接著又看到牆壁上有鐵路蒸氣火車裝飾,完全符合在地特色。


 


  接著是廁所洗手檯的魚骨頭造型,還有廁所旁邊的小城堡休息區;教室屋簷上有運煤車箱,司令台兩邊有許多風車,而小青蛙和蜻蜓的組合是我們的最愛,不只用在水管上方的裝飾,連升旗桿上都有,真是太可愛了!


 


 


菁桐煤礦博物館


  跨越鐵道,來到菁桐車站對面,爬上階梯之後,就踏上了曾經燦爛一時的"黑金"之路。


  選洗煤場:位在菁桐車站上方。大正十年(西元1931年)鐵路通車時就興建了,後來石底大斜坑開鑿,各礦區的產煤集中從大斜坑運出,直接連接到選洗煤場進行篩選分類,然後儲存到鐵道邊的降煤櫃,等候蒸氣火車向外運輸,運煤方式變成流動線。後來陸續改建,西元1961年改為尖頂磚牆,成為台灣最大的選洗煤場,和台陽俱樂部、菁桐車站同列為歷史古蹟。


 


 


  礦場總辦事處:是總管台陽公司業務的行政權力中心,當時在此辦公的職員超過百名。各礦場發放薪資時,甚至曾有從這裡排隊到鐵道邊的盛況。


  辦公位置居高臨下,可俯瞰菁桐市區、和白石宿舍區,我們晚上看完天燈,又回到這裡看夜景。


 


 


  石底大斜坑:石底地區早期的一~五坑開採一段時間之後,越挖越深,運輸、通風、排水工作都加重,因此在昭和十二年(西元1937年)三月,在菁桐車站附近開鑿了雙線坑道的石底大斜坑,向"二坑"深部挖鑿,然後連結"一坑"和"三坑",各坑出炭全部集中從這個大坑口運出,原有各坑道的出炭路徑從此廢止,運煤系統從此改變。


  我們沿著步道,走在坑道上方,來到一處模擬地下採礦的小公園。


 


 


坑口附近有許多頹圮的建築物,地上仍能清楚看到台車的軌道。


 


 


二坑聚落


  礦工人口居多的半山腰聚落。西元1927年"石底二坑"開挖,以流籠台車運煤到選洗煤場,西元1937年,改從石底大斜坑集中運煤,民國64年石底大斜坑廢坑停採,二坑繼續採煤,直到民國76年。


  我們離開菁桐鎮的觀光區,繼續往二坑口聚落前進,看到一些零散的木造、磚造的房子,繼續前行,連續遇到菁桐古道入口兩次,於是我們順便登了有"平溪富士山"之稱的"薯榔尖"。


 


 


  爬完"薯榔尖"後,由二坑口聚落回到106號道上,經過"變電所",看到圍牆邊漂亮的壁畫。再往前走,就到了"薯榔村"。


  "薯榔村"從前是種植薯榔的工寮,所以舊稱"薯榔寮",村後方的尖山就叫"薯榔尖",先民們利用薯榔來染布之外,還利用它來防水和增加纖維的韌性,過去漁村的漁網就要靠"薯榔染"才耐用,但是後來塑膠繩普及之後,薯榔被取代了了,也就漸漸被人們遺忘了。


 


 


一坑聚落:


  位在薯榔村的"石底一坑"是菁桐坑地區最早開採的礦場(大正12年,西元1923年)。坑口附近是最早形成聚落的地方;後來,採礦重心轉移到石底大斜坑,這裡就沒落了;直到民國五十年代,一坑口對面的"青桐煤礦"開採,才又新建了一批礦工工寮,現在所見都是紅磚古厝。


  下座:昭和六年(西元1931年),這裡建有六棟"新寮",目前僅存兩棟,因為位在地勢較低處,所以又叫"下座",是礦場電工的住所,所以也叫做"電工寮",非常低矮窄小。我們分別從正面和背面拍設,背面一張屋頂上的尖山就是"薯榔尖"。


 


 


  上座:位在道路右側,地勢較高的房子,較新、較漂亮,是西元1962年時美國經援開採"青桐煤礦"時陸續興建的十三棟礦工工寮。上座的房舍中,只剩一、二棟有人居住,其他都已頹圮,對於現代人來說,這樣的房舍實在太小了,並不適合一家大小居住。


  


 


  回到一坑口,橫越106號道,對面有一條道路可以通往白石腳地區,小路上有零星的農家。繼續前行,右邊出現一間小土地公廟,左邊下望,基隆河上一座嶄新石橋,可是橋頭卻立著字跡模糊的石碑"平溪庄白石橋寄附者芳名碑",看來大概古橋已毀,徒留捐獻者姓名以資紀念。


 


 


  菁桐煤礦:美國經濟援助而開坑,民國44年12月開鑿,取名為白石腳煤礦,之後更名為石底新坑,46年開始生產,才叫做"青桐煤礦",石底煤礦廢坑後,這裡成為主要礦場,直到民國76年12月結束營運。


  坑口和建築仍在,現在已轉為私人產業,坑口可以撈魚,還賣盆栽,兼作跳蚤市場,商品琳瑯滿目,如果不去想古蹟保存這些嚴肅問題的話,就覺得很可愛,很生活化,很符合現實。


 


礦坑的一邊現在是"白石庭園",可以用餐、散步、蹓小孩。

 


 


  最後我們又經過日式宿舍區、平菁橋、老街、車站,在車站旁的咖啡廳後方看到"情人橋"指標,於是我們往下走。


  鐵橋:菁桐地區歷史最久的橋樑,橋面是鐵造結構,曾經是中埔地區連絡礦區的唯一橋樑,採礦時,橋上人潮熙來攘往,當時是聚落中最主要的道路。仔細看看橋墩,一新一舊,因為河水長期沖刷,橋基掏空,橋面也因為年代久遠而鏽蝕,所以仿照原貌重建,只有中埔一側的橋墩仍是舊跡。


 


 


  之後,我們走過窄小的鐵橋,來到荒涼頹圮的"中埔"工寮區,樹上、草叢中、小徑間......,到處都是新掉落的天燈,心情真是複雜:今天主要是來賞天燈的,可是天燈垃圾真是極大汙染,既想看,又有罪惡感。


  此時,遠處平溪方向不斷有天燈飄起,於是我們決定捨棄還沒走完的行程,向平溪天燈報到去。


  逛了一整天,收穫滿滿,如果說,鹽水古鎮有如家道中落的大家閨秀的話,菁桐小鎮就好比艱奮勤苦的純樸村婦。繼上次鹽水小鎮驚艷之後,這次有幸走訪這個曾經輝煌的礦產小鎮,心中又是另一番感觸:小時候新聞中怵目驚心的礦坑災變現場,如今實地走訪,處處讚頌著煤礦黑金為這裡帶來的繁榮與富庶,也許,外人都只看到事件的片段,就下了片面的評論,其實只有身在其中的人才有權利來為這一段歷史下定義吧!  


  菁桐,我們還會再來看您的!  


  參考資料:太子賓館:http://www.hanyappf.com/frameset01.htm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Grizzly bea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