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戶時代,江戶和京都之間的主要道路有兩條:一條是山線叫做中山道,去年六月我們走了一小段;一條走海線叫做東海道,沿途共有53個宿場。

  "興津"曾經是東海道第十七個驛站,現在仍然保有純樸的古早味;"由比"在興津東南方約八公里的距離,相距如此之近,就設立兩個宿站,實在不太符合市場的經濟原則,原因在於兩點之間有一座地勢險要難行的"薩埵嶺"阻隔著,要過此嶺前必須先好好準備養足體力;過了此嶺更要好好休息才行。


  第一站--清見寺:遠遠就看見這座位在山坡上的古剎,風格迥異於昨天參訪的東照寺,顯得沉穩古樸,從外表就可以看出已經歷史悠久了。


  馬路旁的"總門"上題著"東海名區"四個字,是出自朝鮮使節之手,當時這裡時常招待朝鮮通使團在此投宿、設宴。現在的JR鐵路就從總門後的山坡上穿過,不時可以聽到電車通過的聲音。


 


  


  跨過鐵道橋,看見一座廟門,兩旁寫著:"巖腰山瑞雲寺 駿河一國觀音禮所",我們就進入了"瑞雲寺"。


 


 


門前立著一尊斑駁的石雕觀音,姿態很自在,我們很喜歡他的瀟灑感覺,另外,這裡的湧水似乎也很有名。


 


 


  接下來才開始進入清見寺的範圍。這一間是"佛殿",裡面供奉著由德川家康三女"靜照院"所捐獻的釋迦牟尼佛坐像。


 


 


  西元七世紀末期這裡就已經設立佛像,其間經過許多戰亂和變異,略過不提。戰國時代,駿河國領主"今川義元"立"太原崇孚(雪齋)"禪師為第一代住持,德川家康在今川家當人質時,就曾在此接受太原禪師的指點教化;晚年隱居駿府城時期,更是常常到此,之後德川家族掌政的江戶時代,除了德川家族虔誠信奉,這裡甚至領有幕府的俸祿,而且經常成為招待外國使節團的地方,是和江戶幕府關係非常麻吉的寺廟。


  當初選擇到此一遊的原因不是為了欣賞廟宇,而是想看看庭園中的"五百羅漢石像",小小的空間中,立著好多石像,神情、動作、衣著各不相同,但是神韻都非常生動傳神,我稱這裡為"羅漢像的小人國"。


  


  


  這些石像據說是1781~1788年間的作品,算來已有二百多年了,難怪有的斷頭,有的斷臂,有的腰折,有的身首異處。


  隨意選了一尊微笑羅漢,額頭很高,眉毛很粗,喉結很明顯,肚子上還露出一個清秀的人臉,趣味的造型,正好和他後方嘴角下垂的一尊形成對照。


  沿著小羅漢中間的石徑往上走,出現石階,綠蔭越來越濃,覺得有點陰森,原來是通到民家的墓園,其中還有琉球王子的墓地。


  


 


我們趕緊下山,發現從上往下的角度很不錯。


 


 


回到佛殿前才注意到國寶級的山門


 


 


  佛殿和旁邊的匾額"瞎驢窟",這個名字實在讓我好奇不已,搜尋之後,找不到資料,只知道"瞎驢"是禪宗大師一休和尚的別號之一,有反諷世俗充滿心眼機巧,自以為聰明的意味。也才知道一休和尚是出身於天皇家的花和尚,身世經歷都很精采。


 


 


  瞎驢窟旁有小橋通往"大方丈",是這裡最主要的建築,德川家康的三女靜照院布施捐獻而建成的,裡面保存著很多寶物。


  


 


  鐘樓:鐘是1314年鑄造,樓是1863年重建,好像1590年豐臣秀吉在伊豆攻城時曾使用到,很有古味。 


  


 


  德川家康親手接枝栽植的"臥龍梅",這個季節出遊,看到很多梅、櫻、楓,可是都不是它們最美的季節,還真有點小遺憾,所以拍個到此一遊照,就從潮音閣下的門離開,正好繞一圈,回到停車場。


 


 


  第二站--興津坐漁莊:20世紀初朝廷元老"西園寺公望"的別墅,"坐漁莊"之名是從我們的"姜太公(又叫"太公望",兩人都有"公望")釣魚,願者上鉤"而來,真有禪意。


  "西園寺公望"曾到法國留學十年,回國後宣揚自由主義,發行東洋自由新聞刊物,停刊之後,進入政府做憲法調查,追隨伊藤博文,出使各國,並擔任大臣。1906年組成內閣,堅持平民主義,簡介中說他是"最後的元老"。這裡是他退出政治圈,在駿河灣海岸邊養老用的,後來重新修建而開放。


 


 


松樹旁邊的小牌子似乎是說從這裡就能望到三保松原,我們都覺得不可思議。


 


 


二樓正廳和中庭一隅,簡介說這裡的"竹製格窗"技藝精湛,走的是京都風格,這我就完全不懂了。


 


 


  回到我們停車的地方,停車場就寫著"坐漁莊專用",我們本來都以為是某家海鮮餐廳,誤打誤撞就停對了。這裡立著這個碑,可見這裡以前就是海邊,滄海桑田,變化真大!(看見了沒,邊邊的小藍就是我們的ㄅㄨㄅㄨ)



 


  說實話,逛這種明治大臣或是護國神社、忠魂碑之類的地方都讓我很想避開,因為這些人都和侵華或多或少有關係,想起從滿清末年開始那一段慘不忍睹的中國近代史,尤其是八年抗戰、南京大屠殺那一段更是令人痛恨,所以在駿府城時有看到好大一個石頭,紀念一個曾經參與南京大屠殺的軍團,這真是讓我們很不能接受的一個東西,西方社會窮追猛打,公開審判德國納粹戰犯,但是同樣殺人如麻的日本人卻在我們以德抱怨的寬宏之下,到處立碑紀念當時的軍閥,是為了當做警惕?有時真的不知"原諒"會不會反而是另一種姑息縱容?


  歷史歸歷史,人有對錯,可是史蹟建築無罪,前人的野心不必成為後代的包袱,開心旅遊也不想變成歷史批判,日本人有日本人的優點足以讓我們學習借鏡,但是也有我不完全認同的部份。


  逛完了興津,就來到東海道的險處--薩埵嶺,這裡是突出於駿河灣邊的山嶺,我們跟著GPS帶路,走進了狹窄迂迴的老街中,最後一段單向車道陡上坡,前面一位單車騎士毫不猶豫地往上騎,我們卻在路口商量了好一會兒,覺得往上的道路又陡又窄,最後決定不上去了,免得發生不幸,畢竟是租來的車,小心為妙。


  再次從靜岡縣網站中轉貼一張圖以供想像及感受,並加貼一張古人的浮世繪版畫,可見這裡的驚險自古不變,我們雖然未能登頂,但也感受一二了。


 


 


  第三站--由比宿:東海道第16個宿場,剛剛要往薩埵嶺經過的老街就是東海道的一部份。"小池邸":明治時代名人的房子,簡介說:屋簷低矮,大門旁又有白色小門而圍成牆外壁,是當時特色。



 


  "由比本陣公園":本陣就是高級旅店的意思,明治天皇曾三次在此小憩。


 


 


  似乎本陣前面都會有一條小河,和去年在中山道看到的很像,但是這裡還特別設了一個解說牌,原來這條小河是諸侯大名們的愛駒喝水、洗浴的地方,現在卻變成一群烏龜游泳及晒太陽的水池,很可愛!


 


 


  公園現在除了保留庭園景色之外,還規劃成美術館和遊客中心。這是茶室,天皇曾經停留的地方,要自備抹茶;旁邊的神社叫作"榧守稻荷神社",因為旁邊有一棵大榧樹,東照神君(記得嗎,就是德川家康),曾繫馬於此,日本人對天皇的崇敬也讓我很難理解。


 


 


  對面的老房子叫做"正雪紺屋","紺屋"就是染房,中文音ㄍㄢˋ,天青色的意思,這間屋子是慶安事件的發動者"由比正雪"的染房,已經四百多年歷史,裡面有染具展示。


 


 


之後就在附近的東海道上隨意晃晃,看到諸侯、武士、富人投宿的高級旅館"脇本陣"和清水銀行。


 


 


人潮絡繹的櫻花蝦餐廳和和紙錦織之館。


 


 


  街道上傳來陣陣炸海鮮的香味,可是我們早就安排好要去吃有名的鐵板炒麵,所以拒絕誘惑,回到車上,出發去找50年歷史的富士宮炒麵店:"Mimasu家"。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Grizzly bea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