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前一晚探路之後,今天一早五點半(台灣時間四點半)就起床,散步到駿府公園。清晨的街道非常寧靜,大部分的路人都是做運動的老人,偶有狂歡之後準備回家的辣妹,奇怪的是,星期日一大早,還是有學生穿著制服,行色匆匆,一付好學生模樣,看來升學壓力不只台灣有,東方人的社會都免不了。
市區的小巷很窄,昨天旅館預留的停車位,走路一分鐘就到,但是我們開著車,足足迷路快半小時才順利停入,原來它就隱身在這樣的小巷中。S型的路跡,是為了避開路邊的電線桿,顛覆我們原來路是直的的印象,可以合法蛇行。發現人行道上的人行孔蓋變化多端,我們從此之後又多了一項活動,走路不忘低著頭,發掘新花樣。
駿府城原來是駿府國諸侯"今川氏"的領地,德川家當時仍只是小諸侯"三河國",小時候父親為了取信於今川氏,家康就曾到駿府國當了十二年人質。後來經過一段複雜的征戰和勾心鬥角,今川氏被滅,德川家也從弱國慢慢轉強,在關東的江戶建立了勢力,終於在晚年被天皇任命為"征夷大將軍"(意思是討伐蝦夷族的武士首領),成為名副其實的武家代表,兩年後讓位給二代將軍秀忠公,離開江戶,隱居在這裡,並且兩度修築"駿府城"。
當時修築的城池是三重護城河圍繞的輪廓式城郭,由內向外依序是:本丸、二之丸、三之丸,外面分別圍著護城河。本丸和二之丸的區域現在規劃為駿府公園,有許多部份仍在進行整修工程。
三之丸的區域則在公園外,現在已變成文化中心、學校等設施,從我們家走過來,首先看到三之丸的護城河和城牆遺跡。
經過文化中心,社服中心,繼續前進,我們走過重新挖鑿的二之丸護城河,從"北御門"進入。
一進北御門,右手邊就是"紅葉山庭園",行程中早已將它列入必遊之地,聽說裡面有四區漂亮的庭園景致,還有茶室可以細細品用鼎鼎大名的靜岡茶,但是我們來得太早,還沒開門營業,只能在門口照相,攝影師伸長他的雙手,從屋牆上拍到庭中景致。
便利商店是我們每天早餐的來源,買完之後就找一個好景點慢慢享用。公園裡運動的人好多,一位老人家看我們拿著腳架,一付觀光客模樣,就指引我們走到德川家康像前,旁邊有他手植的蜜柑樹,靜岡的名物之ㄧ就是蜜柑。
維基百科說:"家康身材肥碩,身高158~160cm之間,腰圍則為120cm",若此說為真,這個塑像做的真是太不逼真,過於美化了。
這裡本來是駿府城本丸和天守閣的所在,書中說這裡曾經有最多重的天守閣,可惜看不到。
老公到處取景拍照,我就悠閒地吃著早餐。一位老先生熱情地來和我嘰哩呱啦,害我已到嘴邊的草莓麵包趕緊放下,不停傻笑加點頭,老先生很努力地用簡單的字眼,配合肢體動作來讓我明白,好不容易聽懂一個字"Sunday",高興地"嗨"個不停,心理卻沒禮貌地OS著:"趕快結束吧!"最後僵硬了一段不短的時間,老先生終於走了,深呼吸一下,真的如釋重負!
二之丸的"水路":是本丸堀(護城河)和二之丸堀的聯絡道。
本丸護城河只留下這一點遺跡了,完全看不出護城河的輪廓了。
根據古書史料,1949年開始重建二之丸的巽櫓和東御門,可以進去參觀,可是我們太早到,還沒開門。
巽櫓:是設在二之丸東南方的角樓,"櫓"是城堡中用來觀察、攻擊敵人的建築,"巽"是指它的方位。
東御門:巽櫓的大門。看看它的橫樑,有夠粗大,真是不環保!照片為了把全景抓進小鏡頭裡,所以把它的氣派都打折了;門前還有放火把的火盆,若再加上兩個古裝武士站崗就更有fu了。
狹間:巽櫓的外牆上有很多小孔,長形的是箭孔,圓形的是槍砲孔,內寬外小,都是為了攻擊和防禦之用。
出了東御門,我們沿著護城河觀賞巽櫓的全景,他們稱為是二層三重的隅櫓,有河有樓才有城的味道。
過了巽櫓轉角,出現"家康公散步道"字樣,沿途立著很多解說牌,古蹟一堆,就不一一介紹了。
最後走到市政府前面的"二之丸橋",我們就原路退回,駿府城巡禮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