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本書是龍應台為了和18歲德國籍的兒子安德烈能夠了解彼此的想法而互通的36封信,信中談到很多耐人尋味,發人深省的議題。記憶體超小的我讀一篇忘一篇,只知道有很多感觸,至於內容是什麼,嗯!忘記了,I'm sorry!


 


  我認為這36封信不只是他們"兩代共識"的對話,也是我們這種混吃等死的傢伙該接受一下的思考衝擊。我每讀一篇就有深深的慚愧感,怎麼人家18歲就那麼有想法,我足足比人家多活了一倍有餘的時間,就想不出個鳥!每天能想到的問題都是吃什麼?假日去哪裡玩?最近去哪裏逛街?明天天氣好不好?今天工作順不順利?真是膚淺到已經不必有大腦了。是基因問題?文化問題?智商問題?還是生活態度、思考習慣的問題?這些都不重要,既然想不出來,就藉用別人的話題,也和身邊的另一半來"兩人共識"一下唄!"親愛的另一半"就這樣出生了。


 


  話題一、國家認同:可能不只是龍應台,很多台灣人都有同感,身為台灣人,在榮耀部份除了王建民勝投時曾有過之外,大部分時間更常是羞辱感,例如:官員胡言亂語、國會打架、壓榨外勞、虐待外籍新娘......。龍小姐以自己身為混血兒母親為例,提到德國人對他如此的身分是尊敬的,甚至曾被德國學校邀請去教導中文,他們認為多元文化本來就是對教育有益的,安德烈還因此被同學羨慕;但反觀台灣,許多孩子甚至不願承認他們的母親來自外籍,即使願意承認,會說母親的母語的孩子應該也不多,更別提其他的尊重了。德國的作法是對的,我要把這樣包容並蓄的想法傳達給我的學生。至於我的國家認同呢?我不覺得我只是個台灣人,我熱愛中國優美悠久的文化,但我不愛現在的大陸,所以我又不想也不敢說我是中國人(不然可能變成范蘭欽第二,人人喊打了)。雖然我有兩種選擇,可是卻不知該如何選擇,這只是我一個人的無奈?


 


  話題二、Rap:要是沒有她們母子的分析講解,這實在是我很反感的音樂方式,棕熊先生至今仍然無法認同。安德烈對音樂的分析很深入,歌詞、旋律、氣氛都是音樂吸引人的要素,以前父母曾經嫌我們愛的80年代搖滾音樂太吵,正如我們嫌現代嘻哈、rap毫無樂感一樣,安德烈曾向母親抗議為何他能夠為了想了解父母親,而去聽爵士樂、上復古酒館,可是父母卻不願意嘗試去了解年輕人的音樂,或是即使進入了年輕人的酒吧卻顯得侷促不安?龍應台也許反駁地理直氣壯,但是我隱身在他們信的背後卻慚愧得啞口無言,才發現自己在不知不覺中,已進入到以前很討厭的那種古板、守舊、八股、迂腐、先入為主、自以為是的一群裡了,還沒去了解就先說"不喜歡、不想學、別告訴我",這樣不是和我那群冥頑不靈、自我放棄的學生完全一個樣嗎?喜不喜歡rap是我們的自由,但是面對新事物的態度卻是我們倆要好好自我檢視的。


 


  話題三、民主教育:雖然兩人都空有國立大學的學歷,但是看了書才知道何謂左派,何謂右派。二次大戰法西斯納粹的毒害讓德國人抬不起頭,但是深受日本法西斯殘害的中國卻可能是21世紀的法西斯國家,我們都覺得可能性極大。馬政府兩岸和談政策說明太少,內容不太明瞭,這是人民的錯?媒體的錯?政府公僕失職?雖然兩岸合作似乎勢在必行,但是我們既期待又怕受傷害,中國政府的立場和誠信實在讓人心存疑慮。看了他們的討論發現自己仍是民主小學生,台灣還是民主幼稚園,前路迢迢啊!棕熊對其中一段話非常激賞:"不要無條件地相信理想主義者,除非他們已經過了權力的測試。"我完全贊同,民主混混真的太多了,我討厭你們,別把我們當傻子。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Grizzly bea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