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年前被卡勒德。胡賽尼(Khaled Hosseini)"追風箏的孩子"深深吸引,新作"燦爛千陽"耳聞已久,看了一些介紹和書評介紹後,一口氣讀完,完全沒有失望。
全書分成四部份,前兩部份分別介紹兩位女性的故事,說實話,若單獨評論這兩部份,並不那麼引人入勝。第一個故事有些老套,情節發展大致上都在預料之中,可是這裡的文化背景是我完全陌生的,加上卡勒德常能把一件稀疏平常的事寫得如見其人,如臨其境,所以讀者非常容易感同身受,不知不覺就繼續看下去了。瑪麗安母親自殺這一段雖然早就猜到,還是不由自主地替這一個無依無靠的15歲女孩擔心;後來嫁給家暴男也不意外,真是討厭死這個只敢欺壓弱女子的混蛋,除了女人出門一定要把臉罩起來,不能被別人看見,這種狗屁論調讓人對他充滿不屑,後來越來越離譜,老婆煮的菜不美味,竟然強迫妻子咀嚼外頭的砂石,直到嘴破牙掉,世上為何有如此可惡之人,而且還能活的好好的呢?
第二個故事完全相反,一個從書堆中長大,聰明美麗的女孩萊拉,有一位全心全意呵護她的父親,和青梅竹馬的男友塔力格,除了母親因為兩位哥哥參加聖戰未歸而發瘋之外,她的生活應該算是別人羨慕的對象了。其中一段看了很震驚:敘述蘇聯佔領時喜歡在地雷上面擺玩具,不懂事的小孩就會去撿,但是還沒撿到已經被炸傷殘廢,這樣,孩子的父親就只好留在家鄉照顧孩子,無法參加反對蘇聯的聖戰。世界上最無恥的動物應該叫做"政客",用孩子的純真和無辜換取自己的野心和利益,真是卑鄙至極。在這一部分很欣賞萊拉父親教她讀書的描述,心裡想著如果我有孩子,也要讓他有這樣的環境和想法,也要說這些話給他聽,記憶最深刻的一段,是父親在戰亂和窮困之中,仍花了一大筆錢,帶著萊拉和塔力格去看阿富汗的佛像古蹟,描述當時的歷史給兩個孩子聽,說這就是一個國家的文化,不可以不知道,好喜歡這位父親的見識和氣度啊!這一部分所描寫的景象和畫面不只萊拉時常懷念(即使後來的苦難已讓她不堪回首),我也心嚮往之,嚮往的不只是那幅美景,更嚮往那份心靈交流的感動和超越現實利益的心胸涵養。
第三部份讓我訝異,萊拉竟然落入那個變態手裡,喔,天啊,差一點不想看了,為何所有悲慘都要連在一起呢?難道人生真是如此嗎?可是這個國家好像就真的是如此。接連經歷了塔力格全家離開阿富汗、父母被炸死、自己受重傷的種種不幸之後,還好遇到善良的瑪麗安悉心照顧,才得以痊癒。本來還以為這個大變態受到戰爭的衝擊轉性變成大善人了,沒想到一切都是覬覦女孩的美貌而裝出來的偽善。女孩一痊癒,就厚著臉皮向人家求婚了,看到這邊,不只是瑪莉安,連我都想吐了。從此,受害者又多了一個。萊拉的女兒讓瑪莉安也體會到為人母的喜悅,兩個女人結成聯盟,情同母女,共同抵抗強權。讀到這邊心裡只有一個感想:國家是個給予人民保障的組織,也是讓施加迫害的黑道團體合法化的組織,塔利班的政府比蘇聯更可惡,比紅衛兵還要霸道殘暴,女性在這種環境中生存,有知識被認為是毒害,有想法被認為是背叛,男人對女人施暴是家務事,不宜干涉;女人獨自在外行動不是自由,而是犯法。這種法律,這種社會,已經不把女人當作人,幾乎比豬狗還要不如了。最後瑪莉安為了成全萊拉和塔力格,勇敢地殺了那個大人渣,她第一次覺得自己做的是自己想做的事,她得到解放,自由了。一個人的死,讓殺人者即使面對刑責也感覺如釋重負,而且讓事不關己的讀者也忍不住要歡呼"殺得好!"這個人肯定早就該死了。
從第三部份開始就看得無法自拔了,看到第四部份幾乎已讓我手不釋卷。最後結局是幸福的,可是我的眼淚卻不曾停過,我也和萊拉和塔力格情緒一致,深怕美好會幻滅;之前的顛沛流離、苦難風霜都沒有白捱,只要在一起就高興感動到掉淚,而且哭到驚動本來在吸著地板的老公,發現自己真是幸福到對不起阿富汗女性。這本書對阿富汗的政局轉變交待得很清楚,回教女性的地位被壓迫到不堪的地步,令人同情,自己能生活在台灣已不想抱怨了,即使這裏仍處處充斥著生子最好要有男、女人要賺錢也要掌家務的觀念,只要自己想法夠清楚,不要在意別人閒言閒語,這些都可以當作是笑話,不像阿富汗女生不能獨自出門,不能出外工作賺錢.....,真懷疑這是21世紀的國家嗎?
其中有兩段敘述值得探討:其一是西方國家透過紅十字組織提供很多金錢、物資和醫療的人道救援,但那些害他們家破人亡,死傷殘疾的武器炸藥也是這些國家所供應的,真是諷刺;另一是塔力格說美國打塔利班是為了重建而發動的破壞,不一定是壞事,因為沒有破壞也就無法重建;因為戰爭而失去一切的萊拉聽了這話完全無法置信,心愛的人怎麼說得出如此冷血無情的話,戰爭怎麼可能是好事?說真話,看完全書後,我認同塔力格的話,但我也深深暸解萊拉對塔力格口出此言的憤怒。戰場之外事不關己的人隔岸觀火是一種角度,但真正的感受只有身在其中的人才能完全了解,這些強權、自以為是的歐美國家領袖應該好好看一看這一類的書。
卡勒德.胡賽尼的作品有劇情,有畫面;有時代,有內涵;有激勵,有省思,我非常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