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魯閣戰役
話說日本人統治台灣以後,原住民抗日事件頻傳,第五任總督"佐久間左馬太"上任之後,使出鐵腕,定出五年(1910~1914年)理番計畫,讓原住民全數繳械,解除武裝。
1914年是五年理番計畫的最後一年,日軍完成了周密的規劃與佈局,5月24日向原住民各社發出"招降諭告":"盼汝等儘速繳出槍械彈藥,表達歸降之誠意,.....汝等即使抵抗至勢盡,我軍亦必窮追不捨,悉與剿滅,無一倖免."這樣殺氣騰騰的內容,美其名為招降,實乃宣戰殲滅。
1914年6月1日,日人發動"太魯閣征討戰",兩萬多名日軍分別從合歡山和花蓮方向東西出兵,機關槍、野戰炮齊轟,軍艦、飛機夾擊,太魯閣戰士不到三千名。只有弓箭獵槍,雙方雖然武器兵力都對比懸殊,仍然僵持激戰74天。
日本文獻記載:"太魯閣人毫不畏懼,面對日軍壓境,彈盡糧絕之下,不再逃走,轉而持槍肉搏迎戰...",最後太魯閣人為了種族血脈的延續,被迫投降.結束一場腥風血雨,天地同悲的浴血戰役,總督佐久間左馬太在這場戰役中也身受重傷返日休養,一年之後不治身亡。
當我讀到這段史料時,對於太魯閣戰士的英勇悲壯幾乎要感動落淚,他們最後雖然屈辱投降,但是,為了種族命脈而降,這種忍辱負重的情懷,比壯烈成仁更超然、更可佩。
錐麓古道
1914年,日人因太魯閣戰役闢築了由太魯閣到霧社的軍用道路,是合歡越嶺古道的濫觴。戰役後,日人為加強治理太魯閣族,遂整修為理蕃道路。1933年,為發展觀光,將部份路線改道修築為"合歡聯絡道路",1935年更名為"合歡越",全長約145.3公里,步行至少約需4天,是當時台灣熱門的登山健行步道。
"錐麓古道"位在"三角錐山"的山腹間,是"合歡越嶺古道"主線保存最完整的路段,於1915年完工。"錐麓"意即"三角錐山山麓"之意,斷崖路段路寬約90公分,地處海拔750公尺,昔日行經該路段"人人均捫壁蟹行,自始至終不敢交談",驚險之情,由此可知。
太魯閣國家公園成立之後,有鑒於"錐麓古道"深具歷史意義,因此規劃為"史蹟保存區"加以保護。為讓中外人士可以領略錐麓古道獨特的自然、人文之美,經多年的規劃和整修,現以承載量方式管理,對外開放申請進入。從"燕子口"至"慈母橋"全程約10.3公里,步行單程約需7小時。
縱觀歷史,日本人雖為戰爭、統治及登山健行的需求,無情動用原住民數次血淚修築,卻也造就了合歡越道路路況保存最完整、景色最壯觀的錐麓古道段。
這一趟太魯閣之行的主角就是這裡,我們連續操練了兩天,今天一早起床真的不是"熱力軟膏"能夠安撫的了,兩腿像是上了石膏一樣,還好今天的行程比較輕鬆,除了前後2公里需要上下坡之外,其餘都是在海拔700公尺左右的山徑行走,雖然全程仍須10.3公里,但是和前兩天比起來,這完全就是散步路線,小菜一碟!
一早下樓,民宿大廳已經熱鬧滾滾,老闆告訴我們今天這裡就有七人要去錐麓古道,昨天在三間屋遇見的幾位登山高手由於我們的推薦也投宿於此,他們今天也要走錐麓;昨晚入住的王先生夫婦在老闆的介紹之下,與我們相約同行。
原本打算兩輛車一輛停入口"慈母橋",另一輛停出口"燕子口",這樣下山接駁就不成問題了,可是老闆說燕子口會拖吊,不可以停車,搭每小時一班的免費接駁車回慈母橋就好。
步道起點:慈母橋
據說曾有一位少年被洪水沖走,他的母親每天在此引領等候,因此叫做"慈母橋"。紅色斜張鋼橋,橋頭橋尾都有虎虎生風的大理石獅子坐鎮,橋下是"立霧溪"和"荖西溪"會流處,是"花蓮八景"的"太魯合流"所在,可以欣賞溪流之美,也可以欣賞V行峽谷、岩層摺痕和大理石紋理。
6:50慈母橋頭停好車,步道入口就在慈母亭後方,將事先申請好的入園證和入山證投入信箱中,另一份隨身攜帶備查,自行打開矮小木門,錐麓,早安,我們來了!興奮ing...
入園證申請:太魯閣國家公園管理處:http://permits2.taroko.gov.tw/welcome/index.aspx
入山證申請:內政部警政署:http://eli.npa.gov.tw:8080/E7WebO/index02.jsp
步道從10.3公里開始倒數,一早天氣非常涼爽,走起來非常享受,唯一的缺點就是光線太暗,照相不美!
才一會兒工夫,慈母橋就變小了,"合流"之美看得更清楚,民宿老闆特別叮嚀一段私房行程:"當看到第一座鐵梯時,不要上去..."
"沿著河床走,可以欣賞白色大理石千變萬化的色澤紋路,感受河水的清涼,之後會接回步道...",果然漂亮,這時真希望太陽公公靠過來一點。
走了0.5公里之後,出現連續一公里陡升坡,經過一座新建的隧道之後,就是古道了。
一路上上下下,剛開始並不好走,還好路旁都有堅固的繩索保護,安全無虞。
接下來開始進入第一段精采路段,鳥瞰立霧溪和中橫公路,步道上先民在山壁上斧鑿的刻痕,百年之後仍歷歷可見。
行前看別人的照片,非常擔心懼高的我會不會走到半路,兩腳發軟,不敢走下去,那可連累大了;實際走在這裡,路徑頗寬,旁邊又有拉繩,靠內側走就好,比想像中安全得多;落石崩塌需要高繞的路線,也架設地非常安全好走。(這幾張照片不能讓老爸看見,他會擔心到失眠的。)
8.6公里是最大一處崩塌地,也是目前為止景色最開闊壯麗的一處。
8.2公里出現老牆駁坎,坐在旁邊樹藤自然形成的盪鞦韆上納涼休息片刻。
這一段路走起來非常涼爽舒服。
鐵梯、木棧橋幫我們繞過崩塌高繞區,接著到了6公里處,又出現崩塌落石,看起來有點可怕,其實一點也不難走,而且四周景色一級棒哦!
錐麓駐在所遺址
昔日合歡越嶺古道沿途每4公里設置警察駐在所,就近管理鄰近部落及行旅的安全。錐麓古道沿線密集設有4個警察駐在所(即巴達岡、斷崖、錐麓、合流)。1914年設立的錐麓駐在所海拔760公尺,此地向西展望極佳,可遠眺合歡群峰、畢祿山一帶。
當時此地的權力中心,如今什麼也不留,只有一大片空地上一群山友正開鍋起灶,準備在這裡大吃一頓。
斷崖一段原始步道原本只有30公分寬,僅容雙腳併合,下面是落差750公尺的峽谷,開路工人必須將繩索綁在腰際,將人懸吊在崖壁上,進行炸山、鑿路,日本工人看了之後落荒而逃,最後原住民同胞在日方脅迫之下完成了這項不可能的任務。
親身走在這裡,就能完全體會日本工人為什麼會落荒而逃,腦海中浮現出原住民先人垂掛在山壁上的畫面,面向山壁,兩腳懸空,手握釘鎚,丁丁丁丁......
遠望古道中最驚險的一段,除了讚嘆,還是讚嘆!
裸岩絕壁的"錐麓山"
斷崖駐在所
1914年"太魯閣事件"之後,日本因強勢軍力進據太魯閣,為鞏固其統治勢力,在太魯閣地區共設置42處警察駐在所,派了四、五百民警察從事撫育和監督的工作;同時在各駐在所設立"番童教育所",由日警負責教授簡單日語。
1915年所設,原名為"東麓分遣所",1920年改稱"斷崖分遣所",1922年正式改稱"斷崖駐在所",於1934年廢止。駐在所前行約50公尺,有一日本人設立之紀念碑,碑上鐫刻"故花蓮港廳巡查班長持館代五郞",紀念1916年發生的一件重大"馘首"事件,最初用木柱標示,到1935年才改為現在的水泥墓碑。
這位日警遭到原住民獵人復仇襲擊時,獨自看守巡邏著這深山絕徑,四周除了懸崖峭壁之外,就是以山為家的野生動物和原住民仇人,什麼樣的信念讓他願意冒險在此留守呢?日本軍官被獵頭割耳應該立碑悼念,然而,無數的原住民冤魂又該魂歸何處呢?
3.1公里"斷崖駐在所"之後是全程最精華的路段,下面就是太魯閣著名的"九曲洞",立霧溪和中橫公路懸在我們的腳下,路上的車子像玩具車一樣,彷彿一腳就可以踩碎。
現在的我雙手緊臥拉繩,"捫壁蟹行,自始至終不敢交談",看山、看天,就是不敢往下望,然後一直嚷嚷著:"老公,站進來一點啦..."
平常喜歡爬"皇帝殿’、"五寮尖"、"鳶嘴山"這些攀岩路線的王先生,走到這一段,一直說他有懼高症,軟腳,要幫我們夫妻合照之前,必須先找到安心的立腳處才行,所以我們非常小,但是也真實對比出人在大自然中的地位!
光是步行、站立、照相都必須如此戒慎恐懼,更何況炸山開路呢?
"二號隧道"外側岩石上幾個小小的刻字"大正四年、梅澤柾、 開鑿、記念",網路上說台灣很多古道都是出自這位"梅澤先生"之手,例如:能高越嶺道、八通關古道。洞穴中供奉著一尊佛像,但是有些暗,我們沒有注意;王先生還發現隧道上面倒吊著許多蝙蝠,手電筒一照,飛啊......,還好我沒碰見,覺得好噁心,好可怕啊!
500公尺的斷崖路段,遠看像是從山腰中劃過的一道裂縫,我和王先生一樣,必須找到路基較寬的地方,才敢靠外站,這副無所謂的模樣全是裝出來的。
之後開始下坡,經過"一號隧道";1.8公里之後,步道開始階梯陡下,直到"錐麓吊橋"。
經過第一道吊橋:"巴達岡二號橋",橫跨巴達岡溪,穩固好走,以前據說是可怕的"鐵線橋",下面是萬丈深淵,雲來的時候,一片白茫茫,橋的這一頭完全看不見另一頭。
看到一些描述鐵線橋有多可怕的故事:
一些膽小的原住民少年,趴在橋上匍伏前進,仍不敢過,族人只好把他打昏,一前一後抬著過橋;
一位年輕日警帶著新婚妻子到此上任,年輕少婦看到四周都是高山,遇到的都是黔面的生番,已經深懷恐懼了,度過鐵線橋之前,看到一隻豬在橋上磨蹭不敢過,主人只好綁住牠的前蹄,硬拉過橋,耳邊充滿淒厲的豬嚎聲......,最後年輕妻子轉身回頭,讓丈夫獨自上任......,又是一段悲劇故事的開始.日本軍國政策不只摧殘了鄰近國家,他們的子民也身受其苦。
而今,我這個膽小鬼可以昂首闊步走過吊橋,還能輕鬆站在吊橋上欣賞河谷溪流,一分鐘就到達對岸,來到曾是"合歡越"最平坦、腹地最大的"巴達岡"。
巴達岡駐在所遺址
巴達岡太魯閣語意為"麻竹",也有"突擊戰地"之意,可見當地民俗植物栽種與地勢上的戰略價值。
傳說中此地早期屬於巴卡奧家族所有,因山崩屋毀,社人遷至巴托蘭(現在之木瓜溪中游),曾經荒蕪數載無人居住。約一百年前,呂可社人伊旁.沙歪行經此地,窺出其為控制內太魯閣地區之太魯閣人到東岸交換漢人之食鹽、彈藥與武器必經之道路,遂率四戶32人在此居住。日治時期,設置招待所、俱樂部宿泊所,工作"玻士岸"(今富世))與塔比多(今天祥)間的休憩處,除此之外,亦設衛生所、番童教育所及警官駐在所,如今三層台地上只尋得警官駐在所的水泥地基與水泥柱等遺跡。
五星級的"太魯閣閣"不知以前建在哪裡?和布洛灣相通的"山月吊橋"也失去蹤影,完全嗅不到曾經是"合歡越"最大貿易轉運點的跡象,如今只留下這一大片草地,和駐在所大門的兩根柱子了。
炎夏中一片美麗的楓紅,透露的是什麼禪意呢?是古道的故事?還是巴達岡的心聲?胡思亂想中,已經走到"錐麓吊橋",王先生夫婦早已在此等候我們多時,過了橋就是燕子口,古道之行即將結束。
漂亮的立霧溪,壯麗的峽谷,偉大的吊橋工程,視覺上豐富的美感饗宴,心靈上無限的感慨衝擊,懷著滿滿的收穫,我們完成了如夢境般的"天空之行--錐麓古道"。
吊橋出口有一位管理員查驗入園證和入山證,如果未經申請者或是夾帶未申請者入山,都會被列入黑名單,以後國家公園任何入園申請都將被拒絕,所以千萬別心存僥倖。
通過查驗,走出小木門,忽然之間,耳邊盡是嘈雜的人聲,擁擠的人潮,絡繹的遊覽車隊,我們霎時覺得從雲端回到人間的不適應。
一位金髮美女忽然問我如何申請進入這條步道,我幫他詢問管理員是否可以到太管處現場申請,管理員也不太清楚地告訴我通常要四天前從網路上申請,我建議她到太管處詢問較好。
民宿老闆教我們:一出來就問管理員"免費公車走了沒?"我們正好錯過13:25這班車,必須等下一班車14:35,70分鐘,也太久了吧!
等車的時候,幾個外國女孩就坐在站牌旁陰涼處玩撲克牌,心裡一整個覺得對不起她們,抱著憧憬遠道來台,到了這裡:太陽好大、公車好少、外語不通、遊客超多、吵鬧喧嘩,毫無旅遊品質,想去的地方只能"四天前"從"網路"申請,一點也不方便!政府口口聲聲發展觀光,可是軟硬體都沒有配合,將心比心,我要是這些外國遊客,我也覺得不好玩,回國之後一定會告訴親朋好友:台灣不好玩,不要去~~真想為美麗的太魯閣做一點事,小難過,小沮喪!回來之後才想到應該建議她們去走迷你版的錐麓古道~~"綠水合流步道",但是已經見不到她們了,遺憾!
一邊等公車,順便攔便車,始終沒有人願意停,終於有一位開著吉普車要去整治陳有蘭溪的原住民朋友停下車來,但是只有一個空位,所以老公先搭便車到慈母橋開車,之後再回頭載我們三個人一起回慈母橋,我們才正式和王大哥夫婦道別。
後來在網路上查到一個可行的方法,一輛車可以停在溪畔隧道東口處(台8線往布洛灣岔路口附近),或是布洛灣停車場,就不必周折麻煩了,不過路邊攔車的經驗還蠻新鮮的!
對於我們這些遊客來說,來錐麓古道的主要目的,無非是想飽覽這原本不易親近的險峻風光,但是了解這裡血淚交織的背景之後,小心翼翼、臨淵履薄地踏出每一步的同時,心裡不只心疼原住民被迫冒險開鑿的心酸血淚,而且感受到日本霸權控制台灣的強烈野心,原本輕鬆的健行路線,心情隱隱的沉重與悲傷,我們帶著謙卑之心、敬畏之意,走完了這條用生命、尊嚴、血淚刻下的歷史道路。
回想起2007年曾在九曲洞附近的觀景台上仰望著立霧溪切出那令人屏息的百萬年刻痕~~"錐麓大斷崖",咀嚼著解說牌上的這首詩,那時怎麼也想不到,有一天,我居然可以走在那和天一樣高的斷崖上,細數先人的辛酸血淚。
"錐麓斷崖"和"福磯斷崖"隔著立霧溪兩相對峙,相隔僅僅20公尺,抬頭看不到山的邊際,據說兩山之間透出的天空,由西向東看,很像台灣的形狀。
錐麓斷崖,是大自然鬼斧神工的傑作;錐麓古道,是原住民勇士的歷史紀念碑,崖壁上的每一斧每一鑿都留著他們最英勇、最美麗、最深刻的生命刻痕。
刻痕 席幕容
從霧裡出現 又再消失在霧裡
那一路唱著歌怎麼也不肯停下來
歌者啊 其實
還是留下了一些痕跡
在濕潤潔淨的砂粒之間
如果你願意在水邊靜靜俯首
細看那砂質的河床 映著天光
在與你微笑的倒影重疊的地方
流動的軀體其實已經
在砂粒間刻畫出無數細微的起伏紋路
在光與影之間 記載著
碰觸時的顫動
和 割捨之間的纏綿
參考資料:
{轉載}風雲太魯閣--二十世紀台灣最大規模的戰役:http://blog.xuite.net/shylian.chen/blog/19082885
山徑百年--合歡越嶺古道:http://library.taiwanschoolnet.org/cyberfair2005/bcpsbbb/3-1.htm
登山補給站:峭壁.斷崖.驚險.壯麗的錐麓古道:http://www.keepon.com.tw/ActiveSite/Article/One.asp?ArticleID=304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