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日路線參考:http://tw.myblog.yahoo.com/jw!IYG9RS6CERmjoOOgcbX1c8B5bLc-/article?mid=16813,感謝雨林老爬前輩詳細的記錄和無私的分享,才有我們這趟順利又難忘的旅程。)


 


  年輕時,只要到太魯閣來,就一定要到砂卡礑玩玩水,清澈的溪水,美麗的大理石紋,平緩的步道,隨意撩起褲管就可以玩水玩個過癮,又不會有泥沙鹽巴弄得黏黏髒髒難以清洗,我覺得這裡是太魯閣最棒的地方,但是2003年之後就沒再來過,念念不忘!


  多年前芭樂夫婦曾經花了三天兩夜去爬清水大山,回來之後建議我們可以到大同大禮部落走走,我們一直記在心上;最近瀏覽花蓮旅人誌,景觀很漂亮的流籠頭好像和大同大禮的步道相通,很想去感受一下。


  後來在網路上看到兩位前輩的行程,發現這兩個步道竟然可以連成一個O型路線,真是太棒了,如果時間、體力允許的話,還可以順登名列小百岳的"立霧山",那就太美妙了,我們把兩份行程都列印出來,隨身攜帶,就可以隨機應變,也不怕迷路了。


  一早六點不到,老公就起床塗抹"熱力軟膏",昨天"祖輪山"的後遺症還在。


  六點多下樓享用早餐,老闆和棕熊兩位同名同姓的有緣人第一次碰面,一見如故,在院子裡乘涼聊得起勁,老闆聽到我們今天的行程,帶我們到後院遠遠看見同禮古道和流籠站,還提起上一次帶著太太走到大禮部落,老闆娘下山之後立刻就醫,連吃三天肌肉鬆弛劑,下次抵死也不願再去的經驗,所以不太贊成我們成行。



  但是出發的能量已儲備多年,我們自認為準備充分,所以即使當地人反對,老公膝蓋小小抗議,我們仍決定非走不可,先走到大禮部落,之後再依時間和體能狀況決定到底要不要登立霧山。


  到附近的7-11採買運動飲料與午餐之後,立刻上路,只是本來預計七點左右出發,沒想到當我們來到太管處停好車時已經八點多了,足足比預計時間晚了一個小時,今天行程很長,如果要走"立霧山"的話,可能需要12個小時,手電筒、雨具準備好,快快出發了!


  行程從停車場正後方階梯開始,沿途指標非常清楚,沿著"太魯閣台地"好走的木棧道,之後接上"之"字緩坡的"得卡倫步道",輕鬆散步。


 


 


  接著我們沒走"得卡倫步道",而是跟著"流籠站"的指標左上石階步道,開始出現巨石排列的"流籠路",循著大理石岩稜一路陡上,運動神經不佳,又有點懼高的我,不得不變成爬蟲類動物;老公揹著5000c.c.c的水,外加午餐和雜物,雖然還能繼續當智商較高的靈長目動物,但是一路飆汗,褲子濕到大腿,毛巾要綁在額頭上,才不會汗濕眉睫,睜不開眼。


 


 


  我們忙著向上爬,沒空欣賞四周美景,中途休息片刻,才發現太平洋、立霧溪、富世村、水泥廠、太管處全部盡收眼底,過癮!這個路線除了風景讓人看了心曠神怡之外,累積在體內的穢物也都隨著汗水逼出,感覺全身由內到外通體舒暢!


 


 


忽然出現高聳石牆,What's this?前面還有路嗎?順著石頭往上走,原來這就是有名的"流籠頭",好有成就感!


 


 


  這裡除了是物資的轉運站,也是絕佳的展望點,我們在這裡欣賞風景,休息15分鐘之後,繼續向後方小路前進。


 


 


  途中遇到一對看起來身體不好的老夫婦,老先生雙手都拿著登山杖,慢慢一步一步地蹬下山,他們住在"大同",必須先騎機車到大禮,再走下來,要去搭流籠,我疑惑地問:流籠不是只能載貨,不能載人嗎?老太太說:沒辦法,走不動啊!我隨口就說:那很危險吧?!老太太淡淡的說:習慣啦!


  光從流籠站往下看我就兩腿發軟了,更別提重力加速度,我非常確定自己無法在山中生活!


  之後,正式接上"同禮古道",走在隂涼的階梯山徑上,我們遇到一位老先生,笑咪咪地向我們打招呼,我們和他閒聊了一會兒,老人家說他已經80多歳了,平時住在山下,在"立霧山"有另一間房子,昨天有客人,所以上山,今天是星期天,要下山作禮拜,晚上又有客人,還要上山.我們一聽,難道他就是立霧山登山口民宿的主人"黃明岩先生"?!詢問之下,就是本人,我們告訴他:他的民宿在網路上很有名,老人家笑得非常開心,告訴我們他家前面就可以看到太平洋日出,非常漂亮,如果要上山住,一星期前打電話讓他預作準備就可以了,我們聽得頗為心動,本來還在考慮要不要爬"立霧山",結果聽他這麼一說,就捨不得不去了。


 


 


大同大禮步道簡介


  大同大禮步道屬於國家公園的一般管制區,原為部落居民的聯外道路,也是拜訪清水山的必經之路。前往部落的道路共有三條,入口處分別為:太魯閣台地的"得卡倫步道";砂卡礑步道的"三間屋";蘇花公路靠近立霧發電廠路邊的小階梯。本步道路程陡峭,約有2小時左右的爬坡路段,行前必須做好充分的準備。


  路邊的"氣象觀測儀",和伐木時代留下的"索道"遺跡,現在幾乎已被雜草掩埋了。走到這裡接近大禮部落了,之後的步道都非常平緩,可是太陽超大,本來為了午後雷陣雨而準備的雨傘,現在就派上用場了。


 


 


路邊看到這種叫做"野菰"的寄生植物,老公喜出望外,我倒是對沿途妝點山壁的海棠花比較感興趣。


 


 


大同大禮部落簡介


  太魯閣族人在兩三百年前由南投霧社一帶翻越奇萊山和合歡山,定居於立霧溪流域和木瓜溪流域。日治時期,在日人的"理番政策"下,大部分的太魯閣人被迫遷離原居地,只有"赫赫斯"(大禮)、"砂卡礑"(大同)、"西拉岸"三部落因種植區而豁免。


  這兩個部落均位在砂卡礑溪谷和清水山山系間的平緩台地上,海拔一千公尺左右的山區,視野良好,東北可看清水山.千里眼山;西側則可瞭望白髮山和三角錐山;南眺可見新城山.塔山等。


  步道出現岔路,左下進入大禮部落,我們選擇直行,走上鋪設水泥的"砂卡礑林道",往立霧山前進。


  砂卡礑林道應該算是大同大禮之間的高速公路,可以行駛機車或載貨的碰碰車,路邊停著很多用帆布覆蓋的車子,我們只有"11路公車",長路迢迢,雖然平緩好走,可是略顯無聊。


 


 


相隔不遠,出現兩個流籠站。


 


 


  艷陽高照的藍天,把芒花襯托得漂亮無比,路邊一大片白色大理石崖壁,醒目壯觀,只怨我們的傻瓜相機把它的氣勢和美感都大打折扣了,大概只剩一折!


 


 


  林道走了將近一個半鐘頭,終於遇到岔路,直行水泥路通往大同部落,我們下山之後要回來繼續往下走,現在我們走右上通往立霧山的山徑,緩坡上山,向黃先生家前進。


 


 


  走了40分鐘,終於到了黃先生的家。這裡只有他們一戶,是他們家的專屬道路,難怪民宿地址如此豪氣:花蓮縣太魯閣立霧山,哇,整座山都是黃先生的家,羨慕至極啊!


 


 


  民宿往山下望去,就是大同部落,藍色屋頂的民宅就是我們等一下會經過問路的那一家,看起來好遠,走起來也確實不近;民宿往山的方向走,竹林裡就是立霧山登山口,路跡不明,還好我們正好遇到剛下山,在黃先生家門口休息吃午飯的中年男子,我們在這裡和他一起用餐閒聊。


  這位先生超猛的,昨晚從台中騎機車過來,摸黑上山,早上到這裡時,正好遇到黃先生開著碰碰車出門,等會兒還要繼續往裡面走,看看其他的山,明天還要正常上班。我們心想:那不就兩天沒睡了嗎?他要不是超人,就是神仙,絕非一般人類。


 


 


  我們已被事先告誡:路跡不明、荊棘密佈、草比人高、石塊倒木甚多,很不好走,聽起來和"祖輪山"差不多,只是路程短多了,加上我們有了昨天的訓練,心裡就不會像昨天那樣毛了。


  上稜線之前有一個角度可以看到藍得像畫的太平洋,太美了,老公說下山再照相,可是山上午後雲霧來得特快,下山時根本不知道剛才的美景是在哪個地方看見的。


 


 


  一小時登上立霧山山頂,海拔1274公尺,小百岳編號第87號,因為位在蘇花公路崇德隧道上方,所以又叫做"崇德山"。山頂一顆"二等三角點",太陽很大,可是沒有展望,所以我們匆匆下山。


 


 


  13:50離開立霧山三角點,接回砂卡礑林道時已經15:10,我們繼續往大同方向前進,走了半個鐘頭左右,又看見一個"流籠站",經驗告訴我們:有流籠站,就表示接近部落了。


 


 


  我們一路按照著網路上查到的資料前進,前輩特別提醒這個三岔路口非常重要,直行是通往"千里眼山"的路,一定要走"左下坡"才回到到達"三間屋",感謝前輩寶貴的資料和強烈的提醒,我們裝備全無,如果走錯的話,那就必須在山中過夜了。


 


 


  這就是剛才在黃先生家看到的藍色屋頂民宅,這裡完全沒有路標指示,而且完全找不到路徑,只好問路,沒想到往"三間屋"竟然是紅面番鴨現在坐著的那條路,必須把鐵絲網門打開,如果沒有熟人指點,鐵定會迷路的。


 


 


  從大同的民宅到三間屋海拔從900公尺直落到200公尺,坡度非常陡,而且又濕又滑,稍不留意就會跌倒。此時開始飄起雨來,陡坡好像沒有盡頭,我們倆的雙腿開始輪流抽筋,三間屋在哪兒啊?當聽到潺潺水聲,看到砂卡礑溪時,真是感動啊!


 


 


  路邊出現一座瞭望平台,稍作休息,眼前雲霧繚繞的高山據說叫做"丹錐山",又叫"三角錐山",明天要走的錐麓古道好像就是從這座山的山腰開鑿,希望沒有張冠李戴!


  雨勢愈來愈大,在大石壁下躲了一會兒雨,眼看天色漸漸變暗,繼續陡下趕路吧!


 


 


三間屋~~同禮古道和砂卡礑步道交界處,申請許可才能進入。


  17:50看到藍色帆布蓬子,確定就是三間屋所在,山中摸黑的警報解除,鬆了一口氣!接下來就是平緩簡單的"砂卡礑步道"。


  四位重裝從清水大山下來的山友邀請我們一起到蓬子裡避雨,屋主非常熱情地切了兩顆自己種的鳳梨給大家吃,在這裡遇到的每一個人都慷慨坦誠,大家聊得很愉快,可是空地四周有我最怕的家禽一直繞場散步,走得我坐立不安,因此冒著雨勢,穿上悶熱的輕便雨衣,先行告辭,希望天黑之前可以走回車上。


 


 


  砂卡礑步道全長4.5公里,日治時期所建,主要是方便立霧溪水力發電場的水管和水壩維修,現在走在步道上仍能看到當時建設的"攔砂壩"。


  "砂卡礑"是"臼齒"的意思,據說太魯閣族遷到這裡建立部落時,曾挖掘出野豬的臼齒,因此就把這裡稱為"砂卡礑"。


  "砂卡礑步道"原名"神秘谷步道",因為日據時期強力鎮壓原住民,在這雲霧繚繞的原始森林中,面對的是個性剽悍,行動飄忽的太魯閣族人,不敢輕舉妄動,因此這一帶就變成充滿詭異氣氛的"神秘谷",2001年復名為"砂卡礑步道",以尊重這裡的原住民。


  步道一邊是挖鑿山壁開出的水泥路,高個兒的人不能走內側,會撞到頭;一邊是清澈見底的的砂卡礑溪,這裡曾經是戲水的天堂,現在全線禁止下水。


  這次重遊,覺得美感似乎有點打折,夏天應該是豐水期,怎麼水量不太多,許多地方水綠得不太對勁,好像有優養化的趨勢,不知和步道旁大量種值"山蘇"是否有關?我們一度聞到很重的肥料味,說真話,看到這樣的變化很傷心,這裡曾經是心目中的天堂!


  雨繼續下著,天色漸漸黯淡,我們急著趕路,沒空慢慢賞景拍照,有點辜負了這一段好山好水好風景。


 


 


  晚上19:00我們終於到達步道出口,一路揹著的手電筒總算派上用場,接著只要走過砂卡礑隧道,再轉個彎,走上遊客中心,就會看到我們的車車,忍著腳痛,邁步向前走,加油!



 


  今天真的走得很遠很累,但是現在回想起來,覺得既充實又滿足,即使酸痛也值得。唯一的遺憾是路程太遠,無暇慢慢欣賞沿途風光,這和我們的旅遊哲學並不相符。


  如果下次再來,我們打算直接從得卡倫步道進入大禮部落,因為景觀遮擋較少,視野比較開闊,然後下切三間屋,不去立霧山,這樣就有時間進去大禮部落走走看看,還可以在砂卡礑溪悠閒賞景(路線參考:http://www.keepon.com.tw/ActiveSite/Article/One.asp?ArticleID=26039);


  不然就把這個行程分兩次完成,一次從得卡倫步道到大禮部落,然後從發電廠路下山;另一天再走砂卡礑步道進入,這樣才不會走馬看花。


  至於流籠路和立霧山,一生一次就夠了。


 


  今日行程:共計10小時55分鐘(約8:10--19:20,午餐休息15分鐘)


  太魯閣台地北段--5分--得卡倫步道--5分--往流籠站岔路口--50分--流籠頭--15分--同禮古道流籠頭岔路口--1小時5分--雨量計--10分--砂卡礑林道大禮起點--1小時20分--立霧山林道--40分--黃先生民宿--1小時--立霧山三角點--1小時20分--接回砂卡礑林道--40分--往千里眼山三岔路口--5分--大同部落民宅--2小時--三間屋--1小時--中橫砂卡礑步道入口--20分--太管處停車場


  1.流籠路:步行時間:1小時15分鐘,大理石岩稜陡上,四腳爬行,飆汗路線(太魯閣台地北段--5分--得卡倫步道--5分--往流籠站岔路口--50分--流籠頭--15分--同禮古道流籠頭岔路口)


  2.同禮古道大禮段:步行時間:1小時15分,階梯上坡(流籠頭岔路口--1小時5分--雨量計--10分--大禮)


  3.砂卡礑林道大禮段(大禮部落~立霧山林道岔路口):步行時間:約1小時20分鐘,平緩而漫長。


  4.立霧山:步行時間:約3小時,黃宅至三角點要注意登山條,而且不太好走(立霧山林道起點--40分--黃先生民宿--1小時--立霧山三角點--1小時20分--立霧山林道起點)


  5.砂卡礑林道大同段:步行時間:45分鐘,平緩(立霧山林道岔路口--40分--往千里眼山三岔路口--5分--大同部落民宅)


  6.同禮古道(大同--三間屋):步行時間:2小時,海拔900M~200M,陡下。


  7.砂卡礑步道:步行時間:1小時,全長4.5公里,平緩,下雨。


 


  參考資料:


  太魯閣步道連結:http://www.taroko.gov.tw/zhTW/Content.aspx?tm=1&mm=6&sm=1&page=1#up


  花蓮旅人誌:http://www.hl-net.com.tw/index.html


  Andy山麓花蓮大同部落記遊:http://blog.xuite.net/andy.hh/hike/12213210


  {台灣自遊網}尋找赫赫斯--太魯閣族大禮部落之旅:ttp://travelbeam.pixnet.net/blog/post/584770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Grizzly bea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